党团知识

[一元二次函数]二次函数练习题4套(附答案)

| 点击:

【www.doubiweb.com--党团知识】

2014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22章《二 次函数》单元测试及答案 (1)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13•兰州中考)二次函数 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    )
A.(1,3)  B.( 1,3)  C.(1, 3)  D.( 1, 3)
2.(2013•哈尔滨中考)把抛物线 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到的抛物线是(    )
A.   B.   C.   D.
3.(2013•吉林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所表示的函数解析式为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B. <0, >0
C. <0, <0   D. >0, <0
4.(2013•河南中考)在二次函数 的图象上,若 随 的增大而增大,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1   B. 1   C. -1   D. -1
5.二次函数  无论 取何值,其图象的顶点都在(     )
  A.直线 上                        B.直线 上
  C.x轴上                               D.y轴上
6. 抛物线 轴交点的纵坐标为(  )
A.-3             B.-4              C.-5           D.-1
7.已知二次函数 ,当 取  , ( ≠ )时,函数值相等,则当 取 时,函数值为(  )
A.            B.             C.                   D.c
8.已知二次函数 ,当 取任意实数时,都有 , 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            C.                D.
9.如图所示是二次函数 图象的一部分,图象过点 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为 给出四个结论:①  ② ③ ④ ,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0.已知二次函数 的图象如图所示,其对称轴为直线 ,给出下列结论:(1) ;(2) >0;(3) ;(4) ;(5) .
则正确的结论是(  )
A.(1)(2)(3) (4)          B.(2)(4)(5)   
C.(2)(3)(4)             D.(1) (4)(5)
二、填空 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2013• 成都中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中,直线 为常数)与抛物线 交于 两点,且 点在 轴 左侧, 点 的坐标为(0,-4),连接 , .有以下说法:
① ;②当 时, 的值随 的增大而增大;③当 - 时, ;④△ 面积的最小值为4 ,其中正确的是          .(写出所有正确说法的序号)
12.把 抛物线 的图象先向右平移3 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 个单位长度,所得图象的解析式是 则        .
13.已知抛物线 的顶点为  则          ,        .
14.如果函数 是二次函数,那么k的值一定是       . 
15.将二次函数 化为 的形式,则        .
16.二次函数 的图象是由函数 的图象先向       (左、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再向       (上、下)平移       个单位长度得到的.
17.如图,已知抛物线 经过点(0,-3),请你确定一个 的值 ,使该抛物线与 轴的一个交点在(1,0)和(3,0)之间,你所确定的 的值是         .
   
18.如图所示,已知二次函数 的图象经过(-1,0)和(0,-1)两点,则化简代数式 =        .
三 、解答题(共46分)
19.(6分)已知抛物线的顶点为 ,与y轴的交点为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0.(6分)已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1)求证:此抛物线与x轴必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若此抛物线与直线 的一个交点在y轴上,求m的值.
21.(8分)(2013•哈尔滨中考)某水渠的横截面呈抛物线形,水面的宽为 (单位:米),现以 所在直线为 轴,以抛物线的对称轴为 轴建立如图所示 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坐标原点为 .已知 米,设抛物线解析式为 .
 
第21题图
(1)求 的值;
(2)点 (-1, )是抛物线上一点,点 关于原点 的对称点为点 ,连接 , , ,求△ 的面积.
22.(8分 )已知:关于 的方程
(1)当 取何值时,二次函数 的对称轴是 ;
(2)求证: 取任何实数时,方程 总有实数根.
23.(8分)已知抛物线 与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1)求 的取值范围;
(2)抛物线 与 轴的两交点间的距离为2,求 的值.
24.(10分)心理学家发现,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 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 (单位:分钟)之间满足函数关系式 的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
(1)若用10分钟提出概念,学生的接受能力 的值是多少 ?
(2)如果改用8分钟或15分钟来提出这一概念,那么与用10分钟相比,学生的接受能力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通过计算来回答. 

参考答案
1.A  解析:因为 的图象的顶点坐标为 ,所以 的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3).
2.D  解析:把抛物线 向下平移2个单位,所得到的抛物线是 ,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到的抛物线是 .
点拨:抛物线的平移规律是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3.A  解析:∵ 图中抛物线所表示的函数解析式为 ,∴  这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 .观察函数的图象发现它的顶点在第一象限,∴  .
4.A  解析:把 配方,得 .∵ -1 0,∴ 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又图象的对称轴是直线 ,∴ 当 1时, 随 的增大而增大.
5. B  解析:顶点为 当 时, 故图象顶点在直线 上.
6.C  解析:令 ,得
7.D  解析:由题意可知 所以 所以当
8.B  解析:因为当 取任意实数时,都有 ,又二次函数的图 象开口向上,所以图象与  轴没有交点,所以 
9.B  解 析:由图象可知 .当 时, 因此只有①③正确.
10. D   解析:因为二次函数与 轴有两个交点,所以 .(1)正确.抛物线开口向 上,所以 0.抛物线与 轴交点在 轴负半轴上,所以 .又 , (2)错误.(3)错误.由图象可知当 所以(4)正确.由图象可知当 ,所以(5)正确.
11.③④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二次函数与方程和方程组的综合应用.
设 点A的坐标为( , ),点B的坐标 为( ).
不妨设 ,解 方程组 得 ∴  ( ,- ),B(3,1).
此时 , ,∴  .而 =16,∴  ≠ ,∴ 结论①错误.
当 = 时, 求出A(-1,- ),B(6,10),
此时 ( )(2 )=16.
由① 时,  ( )( )=16.
比较两个结果发现 的值相等.∴ 结论②错误.
当 - 时,解方程组 得出A(-2 ,2),B ( ,-1),
求出 12, 2, 6,∴  ,即结论③正确.
把方程组 消去y得方程 ,∴  , .
∵  = •| | OP•| |= ×4×| |
=2 =2 ,
∴ 当 时, 有最小值4 ,即结论④正确.
12.11  解析:
把它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
即  ∴  
∴   ∴ 
13.-1     解析:   故
14. 0  解析:根据二次函数的定义,得 ,解得 .又∵  ,∴  .∴ 当 时,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
15.   解析:
16.左  3  下  2  解析:抛物线 是由 先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的.
17. (答案不唯一) 解析:由题意可知 要想抛物线与 轴的一个交点在(1,0)和(3,0)之间,只需 异号即可,所以
18.   解析:把(-1,0)和(0,-1)两点代入 中,得
 , ,∴  .
由图象可知,抛物线对称轴 ,且 ,∴ ,∴  .
∴ 
= ,故本题答案为 .
19.解:∵ 抛物线的顶点为 ∴ 设其解析式为 ①
   将 代入①得 ∴ 
   故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即
20.(1)证明:∵  
∴   ∴ 方程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 抛物线 与 轴必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2)解:令 则 解得
21. 分析:(1)求出点A或点B的坐标,将其代入 ,即可求出a的值;
(2)把点 代入(1)中所求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中,求出点C的坐标,再根据点C和点D关于原点O对称,求出点D的坐标,然后利用 求△BCD的 面积.
解:(1)∵  ,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知 ,
∴  (4,0).∴ 0=16a-4.∴ a .
 
(2)如图所示,过点C作 于点E,过点D作 于点F.
∵ a= ,∴  -4.当 -1时,m= × -4=- ,∴ C(-1,- ).
∵ 点C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为点D,∴ D(1, ).∴  .
∴  ×4× + ×4× =15.
∴ △BCD的面积为15平方米.
点拨:在直角坐标系中求图形的面积,常利用“割补法”将其转化为有一边在坐标轴上的图形面积的和或差求解.
22.(1)解:∵ 二次函数 的对称轴是 ,
∴ ,解得
经检验 是原方程的解.
故 时,二次函数 的对称轴是 .
(2)证明:①当 时,原方程变为 ,方程的解为 ;
②当 时,原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
当 方程总有实数根,∴ 
整理得,  
∵  时, 总成立,
∴  取任何实数时,方程 总有实数根.
23.解:(1)∵ 抛物线与 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0,即 解得c < .
(2)设抛物线 与 轴的两交点的横坐标为 ,
∵ 两交点间的距离为2,∴  .由题意,得 ,解得 ,
∴  , .
24.解:(1)当 时, .
(2)当 时, ,
∴ 用8分钟与用10分钟相比 ,学生的接受能力减弱了;
当 时, ,
∴ 用15分钟与用10分钟相比,学生的接受能力增强了.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78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