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题(三)

| 点击:

【www.doubiweb.com--亲子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三)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21——24题

害怕回乡

刘志坚

        回乡不是回家。

        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的温馨,是那样的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眼光,迎候你:“哇,回家看母亲来了。”

        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渺了。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在那里,我懂得

    蒲公英是怎么飞,蚱蜢是怎么跳,画眉鸟是怎样唱,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眼光也依旧真挚。但语意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

         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流水依旧白,前山依旧青。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一缕炊烟。

        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淡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了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踯蹰复踯蹰。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故乡,是生命之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带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名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对你脚下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想到这,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鸟,在山外的天地飞了一圈。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圈。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于是你想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地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而今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迹是否歪斜?你是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面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视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厚恩,未有寸功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21.文中作者(1)为什么说“回乡不是回家”?(2)为什么又要回乡?(4分)

 

答:(1)                                                                        。

   (2)                                                                      

                                                                               

22.文中的第6段,作者为什么说“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6分)

答:(1)                                                                      

   (2)                                                                      

   (3)                                                                       

23.第10段中划线的语句,(1)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作者要“审视、梳理”些什么?

答:(1)                                                                      

   (2)                                                                      

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母亲在世回家时“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句中用“匆匆”、“扑”、“卸”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依恋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和安慰。

B.  回家不等于回乡,意在表明只有在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的情。

C.  “鸟归林,鱼归渊”的比喻贴切形象,活用了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诗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D.  作者用“回乡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认为没有取得成就便会“近乡情更怯”。

E.  文中写“怵然而惊”、“害怕回乡”是因为面对故乡厚恩而未有寸功回报,正反映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深爱。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

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是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到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了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变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21.揣摩开头一段中划线的语句。

(1)“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作者认为生命像                                 (2分)

(2)“我不敢说生命像什么”,其实,作者在文中已做了回答,生命是                 

                                                                        (3分)

22.文中多次出现“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的语句,这样说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3.最后一段,作者说“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1)这是为什么?(3分)(2)联系全文,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快乐”?(不少于三方面,3分)

答:(1)                                                                      

   (2)                                                                      

                                                                       

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题目中的“谈”与茅盾的《风景谈》中的“谈”一样,不是指一般的漫谈,而是表现了作者对某一严肃话题的理性思考。

B.  文中的2、4两段,虽然喻体不同,但语句处处对比,目的一致,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C.  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构句,铺陈渲染,重现“一江春水”拚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D.  第四段中的“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形象地表现了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里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E.  本文立意高远,文笔流畅,想象丰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答:(      )(      )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24题

永恒的坐标

余秋雨

        终于来到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达到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整齐,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人类的健康。

        见到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座位。

        ……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者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所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说的,在哲学、伦理、逻辑学、数学、美术、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亚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无可企及的标本。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类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沉思的眼神,其它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的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集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作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21.第二自然段划线的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5分)

答:                                                                           

                                                                                

22.根据全文来看,为什么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的坐标”?(5分)

答:(1)                                                                       

   (2)                                                                       

23.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作者认为这个“差距”是什么?(4分)

答:                                                                          

                                                                                2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  作者从奥林匹亚的楼础、殿基和雕塑联想到奥林匹亚的精神,赞颂古代希腊对“双重健康”的追求。

B.  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原因是:这里是人类黎明时期最重要的竞技场。

C.  “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几句,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强调了“别的文明”也有智力和肢体两方面的提倡。

D.  作者在奥林匹亚“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反思了古代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差距。

E.  文中作者写到看到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主要是为了表明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的完美结合,才是有关人的完整理想。

答:(      )(      )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24题

王岩洞绿瀑

丁芒

        即使是晴天,来到索溪峪,也中觉得四周雨雾蒙蒙。百丈峡固然是一道邃然深秀的绿色甬道,阳光只在四周峰顶上转游,滑落不下来。光的影子于是更加飘荡不定,还被草木喷射的浓绿所沾染,变成寂然无声的悬浮物,在人们眼前游弋,轻轻触触脸颊、手背,沁凉沁凉的,直透进你心里。饮一盅这儿的空气,就会被醉倒,更不用说面对王岩洞的绿瀑了。

        瀑布各有个性,雁荡的大龙湫如雷电奔注,大声堂堂;黄果树瀑布如倾天河,汪洋恣肆;黄山人字瀑却如野老参禅,妙语淙淙;而索溪峪的王岩瀑,就像三五女郎在唾珠嗽玉。由此是证,瀑布,是山的舌头,娴静优雅的索溪峪,它的王岩瀑,自然是轻声曼语的。

        从远处走来,自有一种魅力,使你屏息静听唯恐脚步鲁莽,把一潭碎玉惊散。悄悄凝固了似的绿雾,探头四望。虽然一时还找不到那倩影,而微风飒沓,树叶轻颤,总不免遐想联翩。就这样,按着心,蹑手蹑脚,逐渐走近它,像走近一尊呼吸着的维纳斯雕像。

        即使心里有了这样的准备,还是不觉被它的冷艳所惊绝,王岩洞瀑布真是一个东方的维纳斯,它用透明的绿玉雕刻而成,半躺在山崖上,双眸微闭,仿佛有点醉意。那轻拢着身躯的蝉翼明纱,飘飘曳曳,那手臂和颈间的璎珞,累累垂垂,云一般,雾一般,氤氲,飞逸,最后盈盈坠落,堆垛在碧玉盘中。大概从没有风来骚动,没有光来惊扰,王岩洞瀑布养在索溪峪的深闺,气度果然涵蕴得动人心魄。

        我和其他游人,都呆立在潭边,仰面承接那琉璃般透明,倾身奔来的美。常有迸飞的玉屑,带着冷然的声响,芳香的气息,沁入我的耳目。

        这时,四面峰峦夹着蓬松的肥沃的绿,一齐向我围拢过来,恍惚之间都成了绿瀑,把我的心注成了一个深潭。

        索溪峪的浓绿,就这样通过王岩洞的瀑布,沉入了我的心底。

 

21.第一段末说“饮一盅这儿的空气,就会被醉倒,更不用说面对王岩洞的绿瀑了。”它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对下文写王岩瀑所起的作用是                        (3分)

22.第二段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了各个瀑布的“个性”,请据此自己用简洁的词语分别直接概括各个瀑布的特点。(每个不超过四字)(6分)

   (1)雁荡山的大龙湫:                          (2)黄果树瀑布:           

   (3)黄山人字瀑:                              (4)索溪峪王岩瀑:         

23.第四段把王岩瀑比喻为“东方的维纳斯”,其中把流溅的瀑流比为和          。而最后作者说:“把我的心注成了一个深潭。””浓绿……沉入了我的心底。”那么,作者心中的“绿潭”装的是什么?或者说“沉入了我的心底”的是什么?(5分)

答:                                                                          

                                                                               

2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本文七个自然段,每段都突出景物“绿”的特点,格调雅健雄豪。

B.  作者切入角度小,只选取索溪峪中的一个景观,集中笔力描写王岩洞绿瀑,这就从布局谋篇上为本文的短小精悍作了保证。

C.  文中作者用大龙湫瀑布、黄果树瀑布、黄山人字瀑做反衬,目的是为了突出王岩洞绿瀑鹤立鸡群,高出一等。

D.  作者在第三、四段写景状物时,由远及近逐层描写王岩洞绿瀑如诗如画、令人陶醉的迷人景观。

E.  作者记叙游踪和眼前景物,通过描述、渲染、烘托、升华,抒发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激情。

答:(      )(      )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24题

草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的暖和,树上也不见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叶之间,也许某个地方略见稀疏,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娇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盎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他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件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时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 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的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种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需吹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还没有飞走,但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 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要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 飘散出的青年时代呼吸的空气,与我们今天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改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我们今天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有很多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考,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21.第一段说我们“兴味盎然”,根据文意,说说“兴味盎然”的原因是什么。(3分)

                                                              

                                                               

22.联系全文回答:

(1)       第一段末说“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第三段又说“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作者所说的“不一般”体现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末说“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4分)

(2)       第三段中加点的几个“但”字有什么作用?(2分)

答:(1)                                                             

   (2)                                                             

23.第五段说“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1)“这种想法”指的是什么?(2分)(2)为什么说它“何其荒诞”?(3分)

答:(1)这种想法指的是                                              。

(2)因为                                                      

                                                               

2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秋收之后农村的迷人景象,字里行间充溢着对一种生活的热爱之情。

B. 第二段中“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一句,以“桃色眼镜”为喻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贬抑之情。

C. 本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逝去的青春的无限眷恋,又有因进入成年期思想日益成熟而欢喜之情。

D. 本文以“草莓”为题,“草莓”在文中既有过渡的作用,又比喻了人生的青春妙龄时光。

E. 本文语言优美而又含蓄,许多语句化实为虚,含义深刻,韵味悠长,起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

                                               答:(   ) (   )

 

 

 

 

 

文学作品阅读参考答案(三)

(一)

21.(1)先人已渺,旧居不存(或“母亲去世,家便变得飘渺”,意思对即可。)

  (2)故乡是我的生命的根,陶冶过我的乡音、乡情。

22.(1)没有母亲在世时那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2)对往事的黯淡回忆。

  (3)思考对故乡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以上三点,意思对即可。)

23.(1)承上启下(1分)

  (2)回忆自己的生命行程的价值取向,审察自己人生道路上言行举止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如写“回忆自己的漫漫长途----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可酌情给分。)

24.B、D(B“只有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之情”不符合原文意思。D“近乡情更怯”并不是因为“没有取得成就”。)

 

(二)

21.(1)(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

  (2)诞生于自然,最终又回归自然,是战胜困难,享受欢乐,不停地前进。(能联系“东流的一江春水”和“小树”的具体描写,去概括同自然的联系,生命的过程,意思对即可。)

22.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今生今世要奋斗,要成长,不要把希望寄托于“来生”。

23.(1)生命让我们享受了人生特有的愉悦和美丽。(只答“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得1分)

  (2)一江春水经过细细平沙,看见夹岸桃花;小树种子破壳而出;树开出满树繁花,蜂蝶围绕,小鸟欢唱;树荫庇花草;树结出累累的果实。(只答出三个方面即可)

24.B、D(B错在“处处对比”。D没有“怅惘虚无”的意思。)

 

(三)

21.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体育圣地的年代久远,给人一种威严和庄严的感

觉,引起人们对古希腊文明的深思。(分析作用能涉及圣地的年代久远和给人的感觉两个方面,意

思对即可。)

22.(1)这里是全人类的体育圣地。

   (2)把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结合在一起。(或:“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

23.古代希腊文明追求人的双重健康,关注人的整体;古代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集体意义上的

自我。(应从两者的“差距”去作答。)

24.B、C(B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是体育圣地,他们把“双重健康纳入……文明”。C更强调的是“别的文明”做起来顾此失彼,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康状态。)

 

(四)

21.夸张。      铺垫、衬托,引起下文。

22.(1)急骤喧哗    (2)浩大恢宏    (3)洒脱自在    (4)轻盈飘逸     (意思对即可)

23.蝉翼明纱,璎珞。      作者对王岩洞的绿的倾慕,对大自然、对生活深深的爱。

24.C、E(C不是“反衬”,而是“比较”,“鹤立鸡群,高出一等”的说法也不当,只是为了突出王岩洞的绿的特点。E末句说法牵强,应该是“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才恰当。)

(五)

21.(1)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 。(2)天空晶莹璀璨。(3)秋收之后,农村的欢乐气氛感人。

22.(1)作者所说的“不一般”体现在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两个方面;这样说是为下文的抒情作必要的铺垫。

 (2)强调时令已经到了九月,一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3. (1)这种想法指的是认为现在的自己和青年时没有发生任何突变。

(2)因为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天真、单纯而变得成熟、理性。

24.  B、D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ejy/463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