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急救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同步练习(附答案)

| 点击:

【www.doubiweb.com--家庭急救】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同步练习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做法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请写出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
(1)家庭用的燃煤加工成蜂窝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燃烧的木柴架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厂烧锅炉的煤加工成粉末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香烟的烟丝中加入氯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工厂炼钢时常充入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两种:(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浓度。
答案:(1)(2)(3)均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4)(5)(6)均是增大氧气浓度。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剧烈的燃烧都会引起爆炸
C.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D.燃烧一定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
思路解析:A项灯泡通电是反例;B项缺少在有限空间内这个条件;C项气球、车胎爆炸是反例;D项符合燃烧的定义。
答案:D
3.用扇子一扇,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其原因是(    )
A.供给的氧气减少                              B.供给的氧气增加
C.使蜡烛着火点降低                            D.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
思路解析: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少,扇子一扇,风将热量带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不到蜡烛的着火点,从而使蜡烛熄灭。
答案:D
4.下列图示中的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
 
图3-20
思路解析:通电的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救火,应先切断电源,再选择合适的灭火器进行灭火。
答案:C
5.用一块面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将手帕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3-21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图3-21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思路解析: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上分析手帕未着的原因,只能是手帕的温度未达到棉布的着火点。而B项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这绝对不可能。
答案:C
6. 某班学生在野炊时出现了下列情况:第一小组的同学在背风的地段支起了炉灶,升起炉火后发现干燥的柴草燃烧不旺,只好使用锅盖往灶堂内扇风,才使得火势越燃越旺。
第二小组的同学接受了第一小组同学的教训,把炉灶支在了通风良好的空旷地段,结果发现必须找来物品遮挡在炉灶的进风口处,才能保证柴草顺利燃烧起来。
请你用所学的关于燃烧的化学知识加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二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运用上述理论可解释两个小组同学野炊时出现的问题。
答案:第一小组柴草燃烧时,因通风不畅,导致氧气不充足,所以要扇风才能越烧越旺;第二小组因通风良好,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所以要挡风。
我综合  我发展
7.氢气在氯气中点燃产生苍白色火焰,放出大量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反应属于燃烧                        B.此反应不属于燃烧,因为没有氧气参加
C.此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思路解析:我们现在学习的燃烧的定义是狭义的,有些物质的燃烧不需要氧气参与。例如:镁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故B项不正确。
答案:B
8.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小明做了如下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并进行实验(如图3-22所示):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枝小蜡烛,将其中一枝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图3-22
分析实验:
请帮小明将未完成的实验报告填写完整:
实验步骤 设计意图 实现现象 实验结论
(1) 燃烧与物质的关系  可燃物才能燃烧
(2) 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没蘸水的小棉团燃烧蘸水的小棉团不燃烧 
(3)  玻璃杯内蜡烛熄灭了玻璃杯外蜡烛仍燃烧 
得出结论: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题目来源于课本上一个很浅显的结论,但本题经改编后却成了一道很好的科学探究性试题。从题目内容可知,探究活动分为三步进行:首先需证明燃烧与物质有关;再进一步证明燃烧与温度有关;最后根据玻璃杯内外蜡烛燃烧的不同现象,得出燃烧与氧气的关系。
答案:
(1)  小木条燃烧,小石子不燃烧(只答一种不给分) 
(2)   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或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才能燃烧
(3) 燃烧与氧气的关系[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才能燃烧
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9.“绿色化学工艺”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其理想状态是反应物里的原子全部转化到欲制取的产物中。下列反应类型中,最适于达到“绿色化学工艺”要求的是(    )
A.置换反应                               B.复分解反应
C.化合反应                               D.分解反应
思路解析:由四种反应类型的定义可知,化合反应只有一种生成物,参加反应的所有原子都能全部转化到生成物中,符合“绿色化学工艺”要求。
答案:C
我创新  我超越
10.在实验室里,把点燃的“镁带”迅速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可以看到“镁带”继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氧化镁)和一种黑色固体(炭黑)。根据该实验回答:
(1)金属镁着火时能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只与氧气发生反应吗?能否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3)是不是一切物质燃烧都要在空气(或氧气)中才能进行呢?由此联想到物质燃烧的条件,该如何解释呢?
思路解析:该题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分析题意知:镁不仅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二氧化碳虽然对一般燃烧来说不助燃,但能支持像“镁”这样具有特殊性质的物质燃烧,从而得出燃烧不一定非要氧气参加的结论。
答案:(1)不能。(2)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还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3)不是。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ejy/620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