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制度

2014哈师大附中高考文综历史考前模拟试卷(附详解)

| 点击:

【www.doubiweb.com--法规制度】

2014哈师大附中高考文综历史考前模拟试卷(附详解)
第Ⅰ卷 
24.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答案】B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问题。中央集权制度优势在于提供强大的中央政府,能够为政府带来足够的资源,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古代体现为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中原农耕文明。故选B。A项说法错误,现代民主制度也有中央集权制度。C、D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
25.《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答案】A
【解析】考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明宋代范仲淹执政时遇见灾荒除直接救济灾民外还大量兴建土木工程以吸纳灾民,这体现了其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救灾特点,答案选A,B C D三项与题意不符。
26.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对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倡导“自由”“平等”的思想
【答案】C
【解析】考点:明清批判思潮。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材料主要是讲官方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非官方出现了有悖于程朱理学的思想。联系明清时期的史实可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彻底否定,也未动摇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B、D三项而选择C项。
27. 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A.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竞事业        
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        D.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答案】
【解析】考点:注意两个文件中的关键信息“胡”指满族,这是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故选 A 项。太平天国运动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而非 实现民族独立,排除 D 项;阶级立场不同,革命事业的目的就不同,所以 说资产阶级继承农民阶级事业不通,排除 B 项;阶级属性决定农民阶级和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目的是不同的,排除 C 项。
28. 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这表明罗马法
A. 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 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 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 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答案】D
【解析】考点: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律,并非资产阶级的法典,排除A。罗马法的确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但与材料的含义不符合,排除B。从材料中也得不出C的内容。据材料“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可以判断出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均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故选D。
29. 1787年,华盛顿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体确立了
A.联邦制原则                              B.人民主权原则
C.权力制衡原则                            D.两院制原则
【答案】A
【解析】考点:1787年宪法。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中央政府软弱无能,政局动荡、经济衰退。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
30.美国历史学家大卫•波特评价美国的工业革命时说:欧洲激进思想倾向于要求剥夺有产者的马车和他们漂亮的衣服。相反,美国的激进思想则主张赋予普通人大批量生产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和原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上述评论的实质是
A.美国国内市场比欧洲国内市场更加广阔  B.欧洲工人运动给工业革命带来负影响
C.美国采取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
D.美国工业革命强强标准化生产的社会性
【答案】
【解析】考点:材料中“赋予普通人大批量生产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和原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说明美国采取了及其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平民也可以获得和贵族相同的产品,故选C。
31.影响图8曲线变化的因素有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新经济政策    
④斯大林经济体制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苏联(俄)粮食生产的情况。从图示可以看出,从913年开始,粮食生产下降,这主要原因是一战的影响和战后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921年后粮食产量恢复主要原因在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斯大林体制是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
32.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说:“你们的战备,远非一种牺牲,而是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凯恩斯的言论意在证明
A.罗斯福新政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模式          B.美国在战争中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C.罗斯福新政没有彻底缓解经济危机          D.罗斯福建立新经济体制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
【答案】
【解析】考点:罗斯福新政“提高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刺激”,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但开始于战争之前。B 项不符合史实。“这种刺激既不是新政的胜利,也不是新政的失败”说明新政虽然缓和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但没有让美国彻底摆脱经济危机。
33.法国无神论者让•梅叶认为:“为了建立良好的信条,人们必须仅只遵循人类的理智和智慧的法则,即正直、诚实和自然的正义的法则,而不要空谈骗子的神话,不要空谈信徒的偶像崇拜经验。”他强调
A.质疑权威和偶像的人具备理性              B.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C.运用理性反对专制和盲目崇拜              D.只要理性,反对信仰
【答案】
【解析】考点:从材料中“人们必须仅只遵循人类的理智和智慧的法则,即正直、诚实和自然地正义的法则,而不要空谈骗子的神话,不要空谈信徒的偶像崇拜经验”可以看出C 项正确,
34.表1是20世纪联合国亚非国家数量变化表(单位:国家数)

 40年代末 50年代末 60年代末 70年代末 80年代末
亚洲 15 23 29 36 37
非洲 4 10 42 50 51
                                           表1
亚非国家数量的变化说明
A.第三世界力量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发展        B.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居主导地位
C.亚非拉美国家摆脱了超级大国的控制        D.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逐年增加
【答案】
【解析】考点:图中数据表面上反映出二战后亚非拉独立国家数量越来越多,实际上说明了第三世界的崛起,故选A。B项明显错误,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CD项材料无法体现。
35.2006年,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l世纪史》中说:“世界10岁了……我们都同在一条船上。”作者之所以说“世界10岁了”是因为
A.“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加速                  B.十年来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C.世界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D.经济区域化速度超过全球化
【答案】A
【解析】考点:由材料可知作者以此喻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然后由“2006年”“世界十岁了””我们都同在一条船上”等可知作者以此喻指世界贸易组织(在1995年成立)成立以来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由此可知A正确。B所述与材料无关‘可以排除;C表述错误,可以排除;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是生产力全球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它将最终走向经济全球化,D错误。
第Ⅱ卷
    40.(25分) 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材料五: 
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将植根于美日之间历久弥新的同盟关系。从我就职之初开始,我就努力加强紧密联系我们两国的纽带。……50年前的这一天,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与日本首相并肩而立,他说,我们两国正在建立基于“平等和相互理解”的“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在此后半个世纪中,这一同盟作为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持续至今……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东京演讲(2009年11月)
请回答:
(1)跟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跟据材料三、四,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3)跟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仍不遗余力地与日本发展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对日本关系发展的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9分)
【答案】
(1)特征:美国控制(独占.独霸)日本(或日本依附予美国)。  原因:日本战败; 美国遏制苏联、中国;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冷战。(3分)
(2)变化: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日本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原因: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4分)
(3)原因:经济上,日本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存在着相互依赖性。(1分)
   政治上,美国在处理许多重大国际问题等方面,依然需要日本的支持与帮助。(1分)
轨迹:控制——竞争——伙伴。 认识:双方关系发展中妥协与斗争并存;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是影响关系变化的主要要素,意思相似也可。(3分)
【解析】考点:美日关系。通过美日关系的变化,考查考生对阶段性世界政治知识的掌握。(1)从材料一“我不想分割管制或分区占领。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和奥地利那样行动”、材料二中“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的分析可知,美国想独占日本,而日本则依附于美国,而其原因需要结合世界政治形势和美日两国的情况来分析。(2)七八十年代日本开始逐渐想摆脱来自于美国的控制,其因主要从经济方面来分析,20世纪5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日本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造成冲击,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3)两国存在着竞争,但也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美国仍不遗余力地与日本发展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来分析。结合前三问,认识美日两国由控制到竞争再到伙伴的关系变化,说明两国的关系主要取于综合国力的对对比以及两国利益等因素。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纵横双向发展说” 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世界近代历史( 1500——1900年)进程的一家之言。其主要观点是世界近代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横向发展是指世界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取得联系,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过程;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制约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从而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纵横双向发展说”。(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提出观点:3分。明确表示赞同(反对)、一分为二(2分);明确表示赞同(反对)、一分为二,有具体内容(“纵横双向发展说”)(3分)。
评述观点:7分。评述观点:7分,从答案所提供的三个时期中任选两个或三个时期论述即可(关键词:生产力发展、纵向发展、横向发展)。赞成材料中的观点或反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论述),史实具有典型性,说理充分,逻辑严密,基本反映“纵横双向发展说”所显示的历史进程可得6~7分;赞成材料中的观点或反对材料中的观点,史实典型性不够,论述不够全面,不能基本说明“纵横双向发展说”所显示的历史进程可得4~5分;基本照抄材料,没有史实或史实不全面可得1~3分。反对的理由评述可以对照赞成的理由评分建议实行按层次给分,请各县市区在试评的基础上针对考生的具体观点给出评分细则。
总结观点:2分。归纳、总结观点,“纵横双向发展说”突出了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共同发展,反映了世界近代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走向。(2分)归纳、总结自己的其他观点,且具有概括性,均可得2分。
按照评分建议给定分等级:一等(12~10分);二等(9~5分);三等(4~0分)。
答案要点:(1)1500年-18世纪中后期:(纵向)15世纪前后,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横向)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带来的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纵向)18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英法美等国产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横向)伴随着殖民扩张和商品输出,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的联系和交往,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冲击了其他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19世纪中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向)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工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资本主义统治日益巩固;(横向)同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解析】考点: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近代以前,清政府……中央政府除最高统治者皇帝外,还有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六部、都察院、管理皇帝宫廷事务的宗人府和内务府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它并非专职,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以后转由两江总督负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官僚体系的变化更加明显。一批现代化的官僚机构——总税务司(官名,掌管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清政府专门负责外交、通商、海关等涉外事务的机构)等陆续成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简要说明19世纪中后期清朝涉外机构及涉外官员变迁的特点。(7分) 
(2)简要评价这种变迁。(8分)
【答案】(1)涉外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设立到逐渐推进;涉外官员从兼职到专职。(9分)
(2)进步之处: 使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2分) 国家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分权的原则,是国家体制近代化的体现。(3分)      
局限性:外务部的设立是为满足外国列强的需要;(2分) 改革步伐缓慢且呈现出被动性;(2分) 未能触动最根本的皇权专制问题,导致人心丧失,加速了清朝灭亡。(2分)
【解析】考点:19世纪中后期清朝涉外机构的变迁。(1)仔细分析材料并进行概括可以看出,清朝的涉外机构开始并未设置,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与外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才开始设立了驻外机构。驻外机构的人员逐渐的成为了专职人员。(2)材料二中文字说明了晚清新政改革的各种举措,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新政改革一方面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另一方面新政改革的确有推动中国近代化前进的功能,即:进步之处:使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国家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分权的原则,是国家体制近代化的体现;局限性:外务部的设立是为满足外国列强的需要;改革步伐缓慢且呈现出被动性;未能触动最根本的皇权专制问题,导致人心丧失,加速了清朝灭亡。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君主顺时势而立宪法者,则其君安荣,其国宁息,如普、奥、日本等国是也。……君主不肯立宪,民迫而自立,遂变为民主立宪者,如法国及南美洲诸国是也。……特今日而立之,则国民之蒙福更早……苟真有爱君爱国心者,不可不熟察鄙言也。
——摘自梁启超著《立宪法议》(1901年)
材料二: 
……现在民国的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宪法者……人民权利之保障也。国家宪法良,则国强,宪法不良,则国弱。……三权为欧美所需要,帮三权风行欧美;五权为中国所需要,故独有于中国。……把全国的宪法分作立法、司法、行政、弹劾、考试五权,每个权都是独立的……这不但是各国制度上所未有,便是学说上也不多见,可谓破天荒的政体。                                 
——摘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位作者关于“宪政”思想的不同。(10分)
(2)试评析孙中山的“五权分立”观点。(5分)
【答案】(1) 不同:梁启超认为民权有助于限制君权、官权,君主立宪可遏制革命,国民早日蒙福;孙中山主张主权在民,建立共和国;宪法是民权的保障,关系国家的强弱。(10 分) (2) 评析:孙中山的五权分立学说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把中西政治文明成果融铸创新,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可从民国的实践来看,也不尽完善。(5 分)
【解析】考点: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从材料“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民权有助于限制君权,是非常重要的。“君主不肯立宪,民迫而自立,遂变为民主立宪者”认为如果不实行民权,建立君主立宪的话,很容易发生革命。孙中山“现在民国的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可以看出主张建立共和国,“宪法者……人民权利之保障也”、“五权为中国所需要,故独有于中国”实行宪法,建立五权分立的政体。(2)孙中山的无权分立的政体思想很明显是借鉴了美国的三权分立的体制基础上并结合本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的,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但是最终无法实行。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斯派克曼指出:“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命运。”这里的“边缘地带”几乎包括了整个中东地区。
材料二: 
“二战”以后,中东地区的国家一度分成了两个壁垒森严、阵线分明的集团:苏联支持的埃及(1974年以前)、叙利亚、黎巴嫩、民主也门等国;美国支持的以色列、土耳其、科威特、伊朗(1979年以前)、沙特阿拉伯等国。
材料三: 
环球网记者仲伟东报道,联合国安理会2012年2月4日表决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俄罗斯、中国两国投反对票否决了这一决议草案。有外媒指出,西方国家对中俄的做法感到“愤怒”,不过中俄坚持认为上述决议草案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1)结合材料一,说明美国等大国插手中东地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中东地区局势复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整个世界和平有什么影响?(10分)
(3)从材料三看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⑴控制整个世界?建立全球霸权。(2分)
⑵宗教、民族矛盾;历史遗留下的领土纠纷;西方大国对战略要地和石油资源的争夺;英、美、苏等大国直接间接地插手与干涉;地区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等。(每点2分,答3点给满分6分) 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地区的动荡不定,进而影响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分)
⑶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分)
【解析】考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1)结合材料一内容可以明了美国等大国插手中东地区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中东国家进而控制整个世界建立全球霸权;(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归纳出影响中东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不利因素,即宗教、民族矛盾;历史遗留下的领土纠纷;西方大国对战略要地和石油资源的争夺;英、美、苏等大国直接间接地插手与干涉;地区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等;当然中东地区的动荡直接威胁着地区局势的不稳定和世界局势的不安;(3)中俄两国对议案的否定说明当今世界多股力量的存在和抗衡,即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咸丰八年(1858年),郑观应(时年16岁)应童子试未中,即弃学从商,十年(1860年)进入英国人傅兰雅所办的英华书馆夜校学习英语,并对西方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
同治十二年(1873年),郑观应参与创办太古轮船公司,同时还投资于实业,先后参股于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并纳资捐得郎中、道员衔,与李鸿章等洋务派大员也交纳日深。
光绪六年(1880年),编定《易言》一书,主张采用机器生产,加快工商业发展,鼓励商民投资实业,鼓励民办开矿、造船、铁路。主张“轻税以广去路”“重税以遏来源”的保护性关税政策。还大力宣扬了西方议会制度,力主中国应实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一部体现他成熟而完整维新体系的《盛世危言》问世。《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洋务干将张之洞读了《盛世危言》以后评点道:“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上而以此辅世,可谓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郑观应的思想形成的原因。(6分)
 
(2)张之洞在点评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时,使用了“上而以此辅世”“下而以此储才”两句话, 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9分)
【答案】(1)较早摆脱了八股取士的束缚,跻身商海,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小;( 2 分)长时间经营工商业的实践经验总结;(2 分)对民族危机、西学传入、洋务运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深刻思考。(2 分)
(2)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 出了全方位 的改革 主张,展示了完整的维新思想体系,其目的和内容都体现了 “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时代要求,因而“可以辅世”; (5 分)郑观应的改革主张中,包括了文化改革,同时主张发展实业、实行民主,对于培养新式人才、开启民智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可以储才”。 ( 4 分)
【解析】考点:(1)结合 郑观应思想认识变化,个人经历,时代背景等方面归纳总结。 (2)实际上说明郑观应的主张对当时的中国和以后中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前者体现的是救时,后者体现的是发展,因此张之洞的评价比较符合实际,体现了郑观应眼光的前瞻性。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ejy/721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