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册

2014年高三上册语文9月月考试卷(带答案)

| 点击:

【www.doubiweb.com--高三上册】

湖南省涟源市行知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试卷
2014•09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颓圮pǐ        戮lù力        妖童媛yuán女       流觞shāng曲水
B.筼yuán筜     逡qūn巡      前合后偃yǎn         残羹gēng冷炙
C.潺湲huǎn     熟稔rěn       莞wǎn尔一笑        乍暖还hái寒
D.踯躅zhú      饿殍piǎo      羽扇纶lún巾        弃甲曳yè兵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宣泄           嬉笑         编纂        声名鹊起
B.简捷           精粹         安详       挑拨事非
C.博弈           尺椟         账薄        责无旁贷
D.注销           蛰伏         株连        金榜提名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多年以后,我们也依然会记得高中三年的美好时光,       我们终将分离。
②欣赏是一种处世的哲学,在你得到欣赏的同时,千万别_______你对别人的赞赏,因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欣赏,共同进步。
③香溪是王昭君的故乡。清澈如玉的香溪河水的滋润,使昭君有了倾国倾城之貌和     的心灵。
A.即使   吝惜  秀外慧中     B.即使   吝啬     冰清玉洁 
C.虽然   吝惜  冰清玉洁     D.虽然   吝啬     秀外慧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3月初召开的全国“两会”,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其中,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成了代表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因为这联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B.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如何有效监督官员财产申报是否属实、官员合法财产如何界定等,毫无疑问成为目前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不能出台的最大障碍。
C.周瑜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没有他三国格局都有可能改写,甚至就没有赤壁之战,只可惜天妒英才,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
D.第五届金砖国家峰会26日晚在南非德班国际会议中心以一场别开生面、极富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拉开帷幕。这是金砖国家第一次在非洲大陆举行领导人会晤。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几千年来,长城以北的广袤沃土一直被中原视为偏僻荒蛮的苦寒之地。         ,        。
        ,        。        ,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①辽宁的北票、义县一带富产硅化石、鱼鸟化石,便是这一带当年万物生机勃勃的证明
②红山文化之所以能够在辽河流域诞生,并由此缔造出黄帝这样的中华始祖
③令人惊讶的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竟一夜之间神秘消失了
④但在万年前,这里却河流纵横、植被繁茂、气候温和
⑤等到此后接续的夏家店文化出现时,中间的文化断层长达整整1000年
⑥是与当时辽河流域适宜人居,具备可供人类繁衍生息的优良条件密切相关的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⑥③⑤
C.②⑥④①⑤③         D.④②①⑤⑥③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中的“巧授连环计”写的是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三国演义》)
B.元春的父亲是贾政,迎春的父亲是贾赦,探春的父亲是贾政,惜春的父亲是贾敬。(《红楼梦》) 
C.他看到纵队的前列从这条街进入广场,不一会,一大群人挤满广场。但除了知道这是一群人以外,在黑暗中什么也看不清。正因为加西莫多看不清广场上的情况,才误以为他们是来加害爱斯梅拉达的。所以,当那一群人靠近圣母院时,加西莫多便拼死抵抗。(《巴黎圣母院》)
D.子路虽然老是顶撞孔子,但憨直忠厚,孔子一直很喜欢他。子路死了以后,孔子发出感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幽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穆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尘、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士人多苦闷,卓荦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7.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在先秦时代便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
D.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卓荦不群的气质了。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B. 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可有可无了。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拔:超凡?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突然?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迥怒其不同已,遣仪同宇文威攻之。          ②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①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①檀让以余众屯城武。                        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①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  ②夜闻汉军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①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     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③④⑤?
四、(3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4分)

译文:                                                                         。
(2)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4分)

译文:          
                                                                                。                                                                              
(3)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4分)

译文:                                                                          。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鄂州南楼   范成大①
谁将玉笛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 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
    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却笑鲈乡②垂钓手③,武昌鱼好便淹留。
【注释】①范成大,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任静江、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②鲈乡,范成大家乡苏州盛产鲈鱼,此处运用了张翰的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③指隐者,用以自喻。
(1)请赏析“汉树有情横北渚,蜀江无语抱南楼”中的“横”“抱”的妙处。(4分)

答:                                                                            。
(2)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运用了张翰的典故:“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范词的尾联也运用了这个典故。两者运用这个典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答:                                                                                    
15.古诗文填空(8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荀子•劝学》)

(2)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4)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6.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3分)
玄德带回,令拜云长、翼德为叔。云长曰:“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玄德曰:“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如父,何乱之有!”云长不悦。
“螟蛉”指谁?他在“败走麦城”事件中有何表现?请简述。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8分) 
欢 乐 颂
陈毓
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有个大妈,我最喜欢。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有什么吃什么,大妈总说。语气一定不是表达谦卑,是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看见我们那么欢喜吃她做的饭菜,大妈的厨艺展示越发地才华横溢。一顿,又一顿。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大妈说,你能多来就多来,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不委屈你。
大妈像个磁场,在她身边,我就觉安静、快乐、知足。我想这好比香樟树的周围不滋生蚊虫,在大妈身边我就不浮躁不定了。
大妈爱唱歌,老了也没消弱这爱好,对人唱,对山唱,在菜地摘菜时唱,下河浣衣时也唱。是地道汉水民歌的调子,曲调婉转悠长,借景状物,从心所欲,真是情从心生,歌从口出,那么的自然而然,如万物生。蓝的天,白的云,山峰青,江水碧。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所谓幸福,也不过是依着这个蓝本画的吧?我端着大妈自酿的米酒,迷迷糊糊地想。大妈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留你久住这里,你也会不惯,会着急。你小住几天合适。
“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不知谁的歌声从河面飘过来。
“太阳落坡四山黄,唱起山歌送阿郎,阿郎回家慢慢走,妹儿泪珠湿衣裳”。
立即就有另一歌者在后坡呼应。我倾耳听。在这悠长欲睡的春日午后。大妈停住针线,悠然起歌:“大路边上栽南瓜,我把萝卜当娃娃。四季豆儿两头尖,当中一个闪弯弯……”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对身边咕咕啄食的小母鸡说。
这样的大妈让我们忽略她的年岁。
但是大妈七十三岁了,这年的春天我去看她,她告诉我她活不过七十四岁,谁都不在意她的话,我也不信,因为她依然清、瘦、硬朗。
大妈的身体忽然弱起来,大家才想起她春天的话,几个哥嫂都不明白是什么给了她暗示,但大妈的表情从容自然,如落叶树木进入冬天。初冬的第一场风过后,大妈躺下,大哥通知该通知的亲戚,其中有我,大哥说大妈疼爱的人,都得回来给她唱歌。我以为是那一带老人故去后守灵人唱的孝歌,说我不会。大哥说,就是唱歌,欢乐的歌。
我到时大妈已经弥留。大妈躺在床上,她要重新启程,回到三十一年前和她分别的大爹、四十年前从她怀抱离去的三弟身边。那是宋氏家族墓地,那里还长眠着大妈挚爱的她的婆婆,她在大妈五岁时收养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养大妈到十八岁,然后从大妈的养母变成大妈的婆婆。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大妈说,她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家门的。现在,她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她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就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
歌声在大妈弥留的那一刻响起。都是大妈熟悉喜欢的汉水民歌的调子。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妹、四妹夫一个接一个唱,直到这个家族的晚辈都加入到这唱歌的队伍里来,低缓、悠长、重重叠叠,让我再次看见那根血脉的藤,弯转绵延,生生不止。歌声伴大妈渐行渐远。
我忽然惭愧,大哥说我是大妈疼爱的人,我当然得给大妈唱歌,我搜索心海,想起不久刚学会的一首民歌,我在大妈床前的席子坐正身子,端庄而歌。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拢在一堆了。有个女人在着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
灯火摇曳,我看见大妈脸上积满笑意,仿佛说,大妈喜欢这歌呢。
17.通览全文,揣摩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4分):
(1)“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作者为何用“赐”字?(2分)
 
答:                                                                             。
(2)“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说说这句话蕴含的意思。(2分)

答:          
                                                                                  。
18.概括“大妈”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4分)
 
答:                                                                              。
19.小说题为“欢乐颂”,请简析其作用。(6分)
 
 答:                        
 
                                                                                     。
20.下列对本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本篇小说一反小小说讽喻社会的传统,而转向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超越并回避世俗的仇恨、争斗,而表达对纯粹而浪漫的情感及充分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赞美。
B.本文作者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巧妙自然地用了一段插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使叙述不致于板滞。
C.小说末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内容,意蕴丰厚,既增添了作品浓郁的乡野气息,又揭示了大妈作为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D.大妈是小说主人公,作者用极俭省的笔墨写了她幸酸的过往,也不惜笔墨写了她辛苦劳作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E.本文虽为小说,却有明丽而不失浪漫的意境美。
六、(15分)
21.语言综合运用。(15分)
请按以下要求把“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扩写成不少于200字的短文。
(1)以记叙和语言描写为主。
(2)要有心理描写。
(3)要有“不仅……反而……”的句式。
(4)结尾用一句话点明你对这一故事的看法。

负荆请罪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七、(50分)
22.以“读书人是幸福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必须写议论文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不少于700字。

参 考 答 案
1.A    B筼yún    C湲yuán    还huán    D纶guān
2.A    B 事-是   C椟—牍  薄-簿    D提—题
3.C (表事实上的转折用“虽然”,表假设的让步用“即使”;“吝惜”为动词,“吝啬”为形容词;“冰清玉洁”强调心灵,“秀外慧中”与心灵不搭配。)
4.D    A“联系”和“利益”搭配不当。B  不合逻辑,去掉“不能”。C语序不当,应是“就没有赤壁之战,甚至三国格局都有可能改写”。
5.B    解析:由①中的“便是”可以看出,①在④之后,排除D;由⑥中的“是与”可以确定,⑥在②之后,可以排除A;再看横线前面的句子,可以确定其后接④,排除C。
6.D     应是颜回死了后,孔子发出“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感叹。
7. D   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原文无依据,无中生有。
8. B   由第二段第一句可知,B项无因果联系。
9. A   B“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无中生有;     C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只是证明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    D“可有可无”并不准确,原文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
10.D  ( 薄:逼近  )
11.D  于是。(A代词 “他”/表委婉语气“大概、也许”;B表修饰/表转折;C率领/“又”表并列)
12.D (①写于仲文拒绝诱招。②写于仲文死里逃生。⑥写于仲文乘胜追击,贼兵投水而死的情况)
13. (1)仲文被叛军追击,他一边应战,一边逃走,那些跟随他的骑兵,十分之七八都战死了。(“为……所”“且”“十七八”各1分,句意1分。)
   (2)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悉、伪北、颇”各1分,句意1分)?
   (3)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溃、乘、为”各1分,句意1分)
14.(1)“横” 运用了拟人手法,描写出水边树木横卧在江边葱茏、繁茂、含情脉脉的情状。(2分)“抱”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江水环绕南楼的依依不舍的情状。(2分)
   (2)辛弃疾是说不学为了美味而弃官回乡的张翰,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志在国家的情怀。(2分)范成大是说自己本是在家乡隐居的人,如今却留恋官场没有弃官回乡,确实可笑,表                       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弃官归隐的情怀。(2分)
15.⑴金就砺则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⑵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
   ⑶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     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6.指刘备义子刘封(1分)。关羽困守麦城,派廖化到上庸向刘封求救。孟达挑拨离间,劝刘封按兵不动(1分)。于是刘封拒绝派兵救援(刘封和孟达以上庸三郡占领不久,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以致于关羽突围不成,被孙权活捉后杀死(1分)。
17.(1)一个“赐”字,既表现“我”对婆婆和一大串亲戚的喜欢(1分),又表达了“我”能有缘成为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的内心欢喜和幸福感,为引出下文写“我”最喜欢的大妈作铺垫(1分)。
(2)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大妈所做的乡下饭菜的享受(1分),又含蓄地写出了“大妈”对“我”的疼爱(1分)
18.(1)身世悲苦,命途多舛:5岁前是流落异乡的孤儿,后被养母(婆婆)收养;30余岁(40年前)失去儿子;40余岁(31年前)失去丈夫。
   (2)乐观豁达,热爱生活:她“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她说“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家门”;她爱唱歌,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满足、感激和热爱。
(3)挚爱亲人,勤劳热情:对“我”,每逢清明捎信相邀,尽展厨艺,不辞辛苦;对家人,带孩子、做饭、浣衣,忙里忙外,任劳任怨。
(4)面对死亡,从容淡定:认为死是“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最后在“我”的歌声中离世,“脸上积满笑意”。
19. ①是贯穿全篇的线索:全篇先后有几处引用歌谣或提及歌谣,分别由他人唱、大妈唱、亲人唱、“我”唱,情节得以推动,人物活动得以组织。
②揭示小说主题: 赞美乐观豁达、热忱从容、勤劳仁爱的生活态度;赞美劳动和爱的美好。
③奠定小说情感基调:故事在欢歌中行进,在赞歌中收束,全篇洋溢着欢快、向上的情感基调。
20.C、D(C.小说末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暗示大妈忙里忙外、侍老待幼,突出大妈对大家庭的重要作用,是对大妈勤劳、慈爱之美德的颂歌,是劳动和爱的欢歌,以此照应标题。 D.写大妈的过往和现状,凸显其乐观豁达、勤劳慈爱之特质,表达对其人格和人生态度的赞美。)
21.22.按高考标准评分

文言翻译: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聪明灵活,小时候上学,就沉迷书中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
    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又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分之七八。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文,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部队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席毗罗躲藏在荥阳的一户人家,被捉出斩首,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师。朝廷为于仲文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史臣说:于仲文博览群书,拿出众的谋略称许自己,平定尉迥之乱,功成名就。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ksst/74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