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体

2008年高考写作备考(第九讲)

| 点击:

【www.doubiweb.com--教育文体】

散文怎样“符合文体要求”——真•情•活•美
  1、文体简介
  散文,是一种写自己在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而又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
  (1)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伦理道德、游记偶感……谈天说地,抒情写趣,可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2)思想警辟,文情并茂。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的喜爱。我们读鲁迅的《雪》,可以学到鲁迅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的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的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的形象。秦牧说得好:“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
  (3)短小精悍,自由灵活。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多数是很短的,如韩愈的《马说》150字,柳宗元的《小石潭记》193字。现代散文的名篇多数也是很短的,如许地山的《落花生》482字,茅盾的《白杨礼赞》1074字。所以散文写作要求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散文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法。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
  (4)形散神收,惨淡经营。从形式上说,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在构思上、组织上,要求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惨淡经营”。
  2、方法指导
  (1)散文是“真”的艺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
  散文是人类精神最普遍最生动的载体,其本质与生命说穿了就是真情实感。言志抒怀也罢,写景状物也罢,记人叙事也罢,均是对个体生命形态的一种实拟,关键在于它的真。其实散文就是一种说话的方式,只是说话的角度不同,无论声音大小,都是一种声音。这声音直接缘自心灵,最直接地表现出内心真实的感觉,所以散文是心灵的延伸。散文也是一种漫步的姿势,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无论有没有早霞,无论有没有月光,我们只是在走路,我们要去的方向是通向精神家园的方向。说话也好,漫步也好,都是一种状态。我存在着,所以要说话,我有生命,所以要行走,只是说出的话要有灵魂,走路时要用心辨清方向。可以把散文写得平实空灵,可以把散文写得凝重飘逸,可以高亢歌咏,也可以浅唱低吟,惟独不能没有两个字,那就是真诚。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敏锐的观察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搏,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像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散文的季节是永恒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都是散文写作的好时光。散文作品一旦问世,就是一种社会存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便展开了一种心灵的对话。
  一般地说,散文作者对自己所写的具体事物,都应该是亲历亲见、并有所感发的。散文所记之人与事,有时不妨有所疏略,但却绝不能编造。大的情节不能编造,小的细节也不能编造。在套话假话充斥的考场上,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已成为人们主要审美情趣,所以,无论怎样强调真实自然,也不过分。
  泥水里的笑容(2002北京)
  在小宾馆旁边的巷子里,每到夜晚,总会有几个外地来的打工者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我每天早晨从宾馆里走出来,总能看见他们运货用的平板车和他们夜里盖在身上的脏衣服——人是看不见了,他们5点多就去什么地方上工了。
  对我这样住在宾馆里的人,他们似乎是不敢看,常常回避我的好奇眼神。爸爸说,他们是农民,是冲破阻力从家里走出来离开土地的农民!
  农民,是的,我看得出来——从他们脸上的沟壑里,分明流淌着浑浊的泥水,笑起来的时候,那泥水里像长出了稻子。那当然不是稻子,是尘土?抑或是沧桑?我说不清楚。
  我所好奇的,是这些窘迫的农民,为什么总能让自己的喜悦,透过层层茧子和疲惫,从筋骨里流露出来。我猜想,他们的喜悦,是从破了“守土地”“守老家”“守祖坟”的观念那一天萌生出来的!他们终于离开了“种地生娃”的传统规则统治下的那片黑湿的土地,离开了没有富裕希望的生活。他们终于可以在日落之后依旧劳动——有偿劳动而不是回家睡觉了!所以,在他们饱尝辛酸苦楚、五味杂陈的城市生活之后,漾在脸上的表情仍是朴实的笑容。
  对他们而言,冲破束缚了他们一千多年前的所谓精神规则,仅这一点,就足以使他们满面春风了。
  我简直不能抑制自己为他们的喜悦而感到的兴奋!因为我在历史书中学到的,那一千多年来日复一日索然无味的农民生活终于在我眼前土崩瓦解了!这个社会最顽固的封建文化精神规则终于在被斩断枝叶的几十后即将被连根拔起了!我怎能不快慰!
  我了解“农民问题”是让朱总理失眠的第一原因,因为农民穷。而现在,我敢断言,农民不会这样一直穷下去,一如一千多年那样顽固地守在社会底层。因为第一,让农民穷的政治规则变了。第二,让农民穷的规则也变了。
  农民的命运,从他们进城来的第一个微笑开始转变。当然,我所看到的,只是农民笑容的一个缩影,还有在农村,城乡结合部甚至是国外的各种各样的打破精神规则而从此笑对人生的笑容!
  每当巷子里的农民叔叔发现我在看他的时候,他总是羞涩地笑着走开,好像怕我看穿他想给自己的爱人买一件新衣裳似的。
  [评点]文章从平凡中见不平凡。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如能深入的开掘,就能够挖掘出其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2)散文是“情”的艺术——有一个“我”徘徊于字里行间。
  散文的真,不是小说、戏剧的那种幻设之真,不是诗歌那种意境之真,也不完全是通讯、特写那种事实之真,它主要的是作者为文时流露出的那种展“我”的意态之真。散文最具自我色彩,最见性情,贵在有真我。当年郁达夫曾提出寻找“散文的心”的主张。他说:“我以为一篇散文的最重要的内容,第一要寻这‘散文的心’;照中国的旧式的说法,就是一篇的作意。”记岳阳楼,可以拓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记捕蛇者,可以激起“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愤怒;述内蒙访古的见闻,可以见历史学家探究民族兴衰的深沉思考;忆“昨夜西风凋碧树”的个人遭厄的惨烈经历,可以见文学家坚韧著书、垂鉴后人的良苦用心。总之,散文之心,可以关乎天下兴亡,世事递嬗。这就对作者的人品识见、思想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散文的“心”,是深藏、包裹在散文的血肉里,在散文的血肉饱满的内容里孕育、生长、生发、表达出来的。散文多用第一人称,即使用别的人称叙写,也仿佛有一个“我”徘徊于字里行间。在散文之中,“我”是不假服饰,自然随意,以本色本相亲炙读者的。
  打开高考作文中的优秀散文,扑面而来的“风景”,有声有色地摄录了作者人生旅途中学习、生活、思考、拼搏的雪泥鸿爪和诸多况味。我们看见祖国壮丽的山河和淳朴憨厚的人民,我们感受到小作者与其父、其母及同学亲友等人的亲情友情,我们倾听黄河涛声、桃林琴音、枣园鸟呜,我们了解城镇的腾越、发展和农村的苍凉、贫困和落后愚昧,还有许许多多神情迥然的面孔——屈原、杜甫、陆游、薄松龄……他们一个个穿越季节的风帆向我们走来。这些都是作者发自心灵深处的真诚的歌唱。读这些散文,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充溢胸中的人性、人情、诗情。有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恰恰是这种沉郁的情感。具有穿透力和“灼伤力”。这些文字完全是作者心语的自然流淌,是内心和激情的自然抒发,毫无人为地造作虚饰。作者在真实言说和抒发生命形态的同时,也给予我们一份真情的馈赠。
  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生命群体当中,如何从生命群体当中发现自我,寻求群体生命关注的更高层次的追求,通过自我的表述,而在同时代中提升到一种精神,体现一种价值的取向?即使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无奈,也应把人们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寻找生命的出口
  生命如花,姹紫嫣红;生命如歌,美妙动听;生命如诗,意境深邃;生命如梦,五彩缤纷;生命如画,色彩斑斓……——题记
  近日,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一名高中女生因感情纠葛而跳楼自杀,第二天她的男友也从桥上坠入河心,投河而死。这样的事发生在初涉世事的学生身上,令人不寒而栗。
  我们无权批判他们对情感的痴恋和对生命的不珍,但是轻生能改变什么呢?
  一只蜜蜂从破了的纱窗间飞了进来,遨游一周后发现没什么趣味,又准备飞出去,却撞上了玻璃,它翻来覆去几次都因撞上玻璃而飞不出去。我以为这只蜜蜂只有死路一条了,没想到它突然停下来,在玻璃上慢慢地爬着,终于摸索着找到了原来的出口,顺着缝隙飞了出去。
  这一幕不禁让我感叹。一只蜜蜂竟能如此珍爱生命,如此冷静地寻找生命的出口,而作为人,却因为一时的情感受挫而选择轻生,是不是蜜蜂比人更懂得生命的可贵?是不是因为人们的头脑太复杂,而少了蜜蜂那份单纯的心思?
  对于这两名殉情自杀的高中生,我们无意谴责什么,也无意批判他们,有的只是无比的惋惜与哀叹。两枝含苞待放的花蕾就这样凋谢了,其实,只要他们能冷静下来,直面那残缺的、不理智的情感,就不会出现上面悲剧的一幕。况且选择了轻生,他们的情感也不会因此而刻骨铭心,世界也不会因此而黯然失色。就像那只蜜蜂,如果撞死在玻璃上,外面的山林依然无恙。现在它飞了出去,那片山林就成了它的天地,它可以选择飞或者不飞,也可以选择舞或者不舞,然而不论哪一种选择都比死来得更鲜活、更有意义啊!
  经过一次情感挫折而没有放弃的人,可以找到更深刻的情感!
  经过两次情感挫折而仍没有放弃的人,可以找到更幸福的人生。
  何必因为一次不理智的、甚至残缺的情感而放弃如此珍贵的生命呢?
  他们选择了轻生,也许是为了寻找更深刻的情感,但那只有在来世了,我衷心祝愿他们来世能够找到更成熟的情感,来世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
  但是,来生?来世?有谁能知道呢?
  请好好珍爱今生,因为活着是美丽的!
  [评点]这是一首感情真挚而浓郁的、吟唱生命的赞歌。文章通过一幕哀婉凄惨的殉情悲剧,引发出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在舒徐渐进的旋律伴奏下,娓娓道出了作者对生命的珍爱,对人生的思辨。
  (3)散文是“活”的艺术——考场上的巧妙运思。
  第一,“灵感”闪现的运用。灵感是散文创作的源头活水。要知道,每个散文作者都有创作灵感闪现的可能,只是有人自觉地意识到了,有人没有意识到,有人及时地把它抓住了,有人没有抓牢,轻易放跑了。因而要培养自己利用灵感闪现进行散文写作练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平时锻炼构思能力。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和寻找线索的问题。
  怎样确定体裁?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思想,并且选取了表现这一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    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    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散文的材料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的联系,那末,怎样寻找散文的线索,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
  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
  二是事物线索。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往往是以物为线索的。
  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
  五是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
  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卒章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的方法。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
  我们如果平时锻炼了散文的运思功力,那么在考场上也将出现“偶然”的魅力。如本书所举的不少高考散文范例,其运思进程大略是:苦思——搁置——断续思考——潜意识思考——考场机遇——脱颖而出。
  第三,考场上的临时运思法。运思可分三段进行,开始时可进行围绕考题自由联想,只作搜寻,不加汰除的发散式运思;然后再反复权衡和整理,删枝节余,理出线索和顺序,依次写出提纲,运用整体运思;最后以层段思考和枝节推敲为内容进行局部运思。兰州铁路五中高三文科班的张倩同学,她的高考作文《蓝色蛹•金色蝴蝶》得了满分,记者问张倩“怎么会想到用散文诗写作高考作文呢?”张倩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说:“当看到作文题目所要求的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时,我就觉得对感情的认知,就像是从蛹到蝴蝶一样,是一个蜕变的过程,加上我擅长写散文,因此,在阅读了题目所给的寓言《智子疑邻》后,我就马上确定了这样写。”
  第四,考场上的急切触动法。有的学生没有考场经验,进场看到题就慌张,心老是收不拢。在这种情况下,宜采用所谓的“急切触动法”。利用激荡的情绪去捕捉散文题目所需要的寓情之物(题材或材料),那怕是一点点也抓住不放,把思想感情推到“触发点”上。如果能沿着寓情之物生发并联想开去,那么,大致可以说,这时的情绪已经顺利地形成了一个较佳的散文写作态势。由于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充分自由的,某一触动难以形成小说的大致结构,却可以形成散文的某种轮廓。
  渠清如许(河南省2004年满分作文)
  你曾极度自信,我引以为荣的华夏文化!
  你的一袭长衫,历经千载风尘,坚守着“谦谦君子”的信念,履行着“非礼勿动”的公约,终落得“礼仪之邦”的声誉!然而有一天,鲁迅以尖刻的语调讲述了一幕闹剧:电车里,几个儒生谦和有礼,为一个空位揖手相让。开车时,这些依旧站立的“君子”在谦让中摔倒。鲁迅的指责,刺入千百年不曾治愈的沉疴!
  你的一纸锦绣,唱出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缠绵,吟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凄,终熏陶出精通音律,擅长书画的后主,断送了一国江山。直到有一天,苏轼以“大江东去”扑面而来,洗涤了词曲中酸涩的腐朽,开辟了雄浑豪迈的新天地。这才是华夏摄人心魄的大气。
  你的精美八股,沿袭数朝淘出精英无数,他们满腹经纶,妙笔生花。面对前来朝拜的洋人,他们以“异类”相待;面对精良的炮舰,他们不屑一顾。终于有一天,喷火的枪器击落了他们的花翎,这才生出“洋务救国”的念头。近代的耻辱,在无上的自信里拉开帷幕。
  你近乎固执地坚持,近乎盲目的壅蔽使你在近代落伍,所以,你广开言路,以海纳百川的大度接纳着各式外来文化——
  你粗暴地推倒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粗大的柱子里露出鲜红的檀木。一位老人颓然蹲下,用手抚摸着花纹精致的砖瓦,用哽咽的语调讲述着关于老屋的故事,和历史一样绵长,和画檐一样精美的故事。你的勇气,是否来自于一张有着“现代化”标题的城市规划图?
  你坚决地将发黄的古籍投入烈火,似乎要焚烧掉这百年的耻辱。你取下黑山白水的丹青,换成印刷考究的广告;你合上沉重的史书,转而品玩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所以,孩子们不知“孔融让梨”的典故,愈加骄纵,愈加顽劣。你的取舍,是否源于一张有着“现代化”标题的参考说明?
  你仍然错了。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种文化若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得吐故纳新;一种文化若要延绵不绝,更需要坚守自己。
  过分相信自我使你腐朽,盲目追随他人使你迷失。渠清如许,我深爱的华夏文化,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你能否清澈如许流淌依旧呢?
  [评点]作者把浓郁的思想感情推到“触发点”上,借助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他笔下,鲁迅、苏轼、朱熹、柳永、李煜等文人纷至沓来;从“礼仪之邦”的远古到现代化的规划,纵横古今,写得极有阳刚之美。
  (4)散文是“美”的艺术——创造意境。
  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斓,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3、例文讲析
  没有翅膀的飞翔(2004重庆满分作文)
  “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轮回。”甲虫微笑着对我说:“有一天,你也会有一双斑斓的翅膀,在天空中蹁跹舞动。”阳光安静地淌过我每一寸藏青的肌肤,我听到山风掠过树梢,如同一支深远的骊歌。
  “啊,你!”小甲虫尖锐的叫声在我耳边响起,我拖着湿漉漉的双翼,睁开疲惫的眼睛——浅黄的粉翅不幸地覆在地上,我从一只毛毛虫变成一只小飞蛾,我笑了。阳光明媚得有些奢侈,虽然好朋友小甲虫一直期待我成为一只最美丽的蝴蝶,轻盈地在花丛中飞舞,但我无恨亦无悔,如果注定我只是一只小飞蛾,经历了茧里的痛苦与挣扎,我也早已脱了胎,换了骨,虽然我没有斑斓的翅膀,我依然有破茧而出那一瞬的动人,我依然会用并不曼妙的舞姿歌颂这个美丽的世界,请祝福我吧,我是一只可爱的飞蛾。
  “每只鹰的尽头都是苍穹”,妈妈的目光中充满期待,“有一天,你也会有一双坚强的翅膀,在天空中铺展你的辉煌”,轻风温柔地吹动我茸黄的毛,我听到燕语呢喃,讲述着一些古老的故事。
  “啊,你!”妈妈沉重的叹息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我当然明白,我只是一只平凡的鸡,天空只是一个太过遥远的梦,而妈妈收养我这个孤儿,一心盼望我会是天空最骄傲的一只,对不起,妈妈,我只是一只鸡,所以蓝天不是我的选择,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我会在那里尽情地跑动,如一朵黄色的云掠过碧绿的天际,那里才是承载我快乐的天国,我不会把鹰的期望强锁上眉头,碾碎一个春花秋月的日子,在一片放逐理想的草原,我会和鹰一样快乐,妈妈,请祝福我吧,我是一只幸福的鸡。
  “每一只天鹅都是天使的一次微笑”,爸爸慈祥地凝视着我,“有一天,你也会有一双洁白的羽翼,在天空中书写你高贵的美丽。”水珠轻轻地顺着我的羽毛淌下,我似乎听到雨打芭蕉,点滴着一些天荒地老的忧伤。
  “啊,你!”爸爸失望的目光黯淡如被浇息的火炬,我天生有残疾,永远不能圆轻盈飞翔的梦想,我没有落泪,我想,有一些飞翔是不要翅膀的,有一些美丽是不需要书写的,我依然洁白如玉,在水间漫步,有我的快乐在流淌,我会微笑着,祝福那些空中的同伴。天使的姿态,不如没有翅膀的飞翔更接近天堂,祝福我吧,我是一只快乐的天鹅。
  [评点]这位考生很懂得先声夺人之理。“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轮回。”“阳光安静地淌过我每一寸藏青的肌肤,我听到山风掠过树梢,如同一支深远的骊歌。”文句内涵丰厚,意蕴流转,有诗情画意。
  构思上,极具想象力,富有哲理性。作者以飞蛾、鸡、天鹅为观照主体,以童话的形式阐明“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蝴蝶与飞蛾,雄鹰与家鸡,高飞的天鹅与残疾的天鹅的对比,展示了同类人群中不同的价值取向。意象生动逼真,耐人寻味。
  语言上,文章时时跳动着灵性:“虽然我没有斑斓的翅膀,我依然有破茧而出那一瞬的动人”,“每只鹰的尽头都是苍穹”,“轻风温柔地吹动我茸黄的毛,我听到燕语呢喃,讲述着一些古老的故事”,“每一只天鹅都是天使的一次微笑”……清灵中不乏隽永,质朴中不乏意韵,韵味清醇。
  情役(2003年高考作文)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
  香港电视剧《纵横四海》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位母亲,为了让杀了人的儿子罪名不成立,竟说人是她杀的,宁愿自己背上杀人犯的罪名,也要让罪恶滔天的儿子逍遥法外!这位“糊涂”的母亲自杀前说了一句话“他是我儿子!”哎!人为情役,命为情丧,何其悲哀!
  “他是我儿子”,感情便有所偏重;“他是我儿子”,理智便可少些;“他是我儿子”,便可以心甘情愿为他顶罪;“他是我儿子”,一切的一切会变得理所当然,包括包庇、包括顶罪,这是何等的悲哀和愚蠢!人,常常如此,常都被感情所役使,无从挣脱。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俗话说:“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同样,事不及亲,及亲则失。事关及自己的亲人,尤其是关乎父母兄弟,对事物的认知便有失偏颇。理智的天平一旦加入情感,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倾斜,常常是感情亲密的那头下沉。有了感情,感情深厚,遇事待人便自觉不自觉地从己出发,从亲出发,被感情所役使,仿佛被蒙上了眼睛,触目所及,尽是黑暗。被感情所役使,心里早已有所偏向。于是,便视听混淆,听到看到的都是己长人短、亲者对非亲者错;于是,便昧着良心,帮亲不帮理;于是,便耳目皆失,清白不分。这是何等的悲哀!心为情役,认知便不分真伪、黑白、是非。
  包拯曾说:“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话极正确,要想心不为情所役,必要做到情理两分。情归情,理归理。亲朋犯了错,内心悲苦,但是不能因为感情的亲厚而作出悖理之事。这世上除了情谊之外,还有法理这把尺子。法理于人,犹如扫帚于地,扫去情在身上的污秽,扫去感情的役使,使得心境清明。《读者》上提及另一位母亲,为了法理,大义灭亲,不肯作伪证,亲自将儿子送进监狱,这是何等的可敬!每个人心中都有感情,但是每个人心中也都应有一把尺子,一把量度感情与理智的尺子。不能因为感情的深厚,而置法理于不顾,不能因为感情深厚,便罔顾法纪,不能因为感情的深厚而德义皆失。尤其是处于当今社会,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倘心为情役,就会视法纪、德义为粪土,这怎能使得整个社会法网清明、德义大倡呢?又怎么会有国家的兴旺繁荣?倘若人为情役,整个社会就纲法全无,德义皆失,又何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愿不再心为情役,人为情役。
  [评点]这是一篇亦情亦理的议论性散文。这篇文章着重说了两个道理:其一,心为情役,人为情役是很可悲的;其二,人必须情理分明,才不为情所役。这两个道理,都紧扣住“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并且紧紧围绕着“感情”与“认知”的关系来展开议论,切合题意。
  文章的一至四自然段,论述了“心为情役人为情役是很可悲的”这一个中心。为了证明其“可悲”的道理,作者虽只用了母顶儿罪甘为儿死这一个情节为例,但这一个论据具有典型性,而且论证得好,所以,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例证效果。第四自然段运用了引证法和分析法,两种论证手法运用娴熟,很值得欣赏。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着重论述“人必须做到情理两分,才不为情所役”这一个中心。这一段引用了包拯的言论,用了“扫帚于地”的比喻,还用了另一位母亲大义灭亲的事例,三个论据,形成了引证法、喻证法和例证法三种论证方法,把道理论证得充分有力。多处排比和反问,使道理增色不少。
  4、针对性训练
  (1)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美是邂逅所得。”请以“邂逅”为话题,写一篇散文。
  (2)(199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夏夜的星空,是那么美,那么遥远。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请以“遥望星空”为题写一篇短文。注意景、情、理的结合。
  [指导]这是一篇材料引发式情景作文命题。写作关键是要确立“引发点”即“触发点”。要读懂题目或材料,准确地把握“情景”,注意“情”、“景”、“理”三者的关系。材料中的“夏夜”、“星空”、“宇宙”等景象,足以引发人的情思。因此,作文中要紧紧抓住“触景生情”四个字。“景”是指宇宙无穷,五彩斑斓的夜空,可用描写的方式想象;而“情”是文章的主调,假若一味写景是不行的。“情”是什么?就是材料给你的四个字“人生有限”,要紧紧抓住这四个字进一步想象,由天上想到人间,再想象到具体的人,他们是在“人生有限”的时间内,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不让时间浪费,不让人生虚度,执着追求的。此文可以写成散文,可以选取典型人物来说明“人生苦短”,“不让年华付水流”的思想观点。
  例文:
  遥望星空
  小时候,听说过张衡数星星的故事,于是搬来了小板凳,坐在阳台上,一、二、三……却怎么也数不清,倒养成了个爱在星空下畅想的习惯。
  夏夜的星空,是那么美,那么遥远,望着这广袤无垠的天地,真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由地感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
  上古时代,盘古氏开天辟地,将混沌的地球分为天地。地球存在到今已有四十多亿年的历史,那点点繁星更何止几十亿年。而人类出现至今只不过几十万年而已,人生的几十年比起苍茫辽阔的星空真是毫无比拟可言。可以说人生的有限同宇宙的无穷真是强烈之强烈的对比。
  遥望星空,想想人生在世只不过区区几十年,然而在这区区几十年中如果不做出点什么成就,我们不禁要自问:是否枉来这世间一遭呢?是啊,因为人生短暂,我们要舍生而取义者也;因为人生短暂,我们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遥望星空,我猛然醒悟了,为什么巴金说“我们不单靠吃米活着”,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明白了,我全明白了,茫茫宇宙啊,你虽然无穷,你虽然拥有海王、冥王、天王星甚至银河系,还有银河系以外的众多的繁星,但我已经找到了比你更无穷的东西。
  所以,星空下有坚守边防的战士,有努力工作的工人,有畅谈理想的学生。我们谈过去、现在,更谈将来,如何将自己的一切投入到时代的大熔炉里。既然我们降生在这块土地上,既然我们是属于这一代的青年人,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将时代担负在肩上,让宇宙看看,我们是无畏的一代。
  收回思想的缰绳,畅想的骏马回到身边,当我们再次仰望星空时,它还是那么美,却不再那么遥远了。
[评点]作者根据所设定的情景,大胆想象,行文中他并不纯粹写景,而注意了情、景、理的结合,触景生情,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证明中心,例如文中首先写到的是上古时代,而后则写到近代,通过描写不同的典型人物的经典话语,说明宇宙无穷,人生有限但人生是丰富多彩的。采用“总——分——总”结构。从第三段开始以下几段都是作者的联想,而且每一段联想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归根结底是在说明“人生有限,要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严格遵守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418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