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档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及练习题全套3

| 点击:

【www.doubiweb.com--粮食档案】

王海滨
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前不久,有个外国人发表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论文,谈及中国的粮食问题,说什么21世纪中国将丧失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提问,我们这些跨世纪青年的回答是:中国人来养活中国!
在我们回答这个足以震撼我们整个民族自尊心的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仔细聆听一下这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声音,他给我们总结了四个不可逆转:
1.人口增长不可逆转。中国人口每年增长1400万,相当于一个北京的市人口,到2030年将超过16亿。
2.消费趋向不可逆转。在以大米、白面为主的传统食谱上将逐渐加大肉、蛋、奶的比例,而中国粮食却不能随其饮食爱好同步增长。
3.农田减少不可逆转。中国大部分是干旱不毛之地,东南部粮食生产集中地区也是人口集中地区,随着人口和工业经济的同时增长,工厂、住房、道路在与农作物激烈地竞争土地。结果是当中国最需要扩大农田面积时它却以每年1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这相当于中国现耕地面积的1%。照此发展,不到100年中国的耕地面积将是零。
4.环境破坏造成的减产不可逆转。中国是以灌溉为主的多熟农业,而储水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却因为日益严重的缺水减缓了粮食产量的增长。
这个老外最后给我们下了一个结论:中国到2030年,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达到现在的台湾水平或美国水平的一半,进口缺粮将达到3.78亿吨,而那时世界粮食出口总量却不足3亿吨。到那时,不仅中国养活不了中国,世界也将不能养活中国。
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的曙光即将升起,沉睡多年的雄狮刚刚苏醒之时,“谁来养活中国”这六个大字却赫然刻在了饱经风雨的神州大地上。的确,是我们该反思的时候了。古代的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现代的中国人讲“农业是立国之本”,而今的外国人却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也难怪这种声音使人振聋发聩: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人口的迅猛增长举世瞩目;几经改道的黄河又频频断流令人深思;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粮食进口越来越多有目共睹;一方面国家疾呼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农大的毕业生却又在哀叹找不到工作,这是多么令人难以理解。
痛定思痛,感慨之余,当冷静的思考赶走了不安的迷茫,理性的灵光罩住了感情的激昂,我深深感到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未来任重而道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我国农业的兴亡,对于我们这些并非匹夫的时代宠儿又该有怎样的责任呢?此时此刻,我不禁要感谢那位老外给我们敲响了粮食危机的警钟。
“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把目光投向了东方升起的太阳,我想站在长城上高声呼唤:中国自己能养活中国。卫星能上天,播种机却下不了田,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改革开放的结果不应该、也决不会让十几亿人饿着肚子奔小康。计划生育的一再猛抓,已使我国人口增长得到控制;农业政策的努力落实,已使农民日渐消退的土地热情有所回升;环保意识的逐步确立,也使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得到改善;农业地位的稳步提高,使我国盛行多年的“口号农业”终于开始走向衰亡。农业这个改革开放落伍者的体温终于不再是那么的冰凉。
“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想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山巅,面对黄河长江传出我心中的呼唤:中国农民能养活中国。农、经、饲相结合的三元结构农业,将来靠他们的身躯定能撑起: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相并联的三色农业,将来经他们的双手也定能闪光。可是,现在我却要对你们说:八亿同胞们,快醒醒吧!东方巨龙在呻吟,四大发明已经蒙上厚厚的历史灰尘。洋洋数千年,你手中握着的不该还是曲辕犁呵!
“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我想在大水法的残骸前跪到,抓把泥土,写下我们共同的宣言——我们就能养活中国。当法国人有朝一日得知艾菲尔铁塔已经腐化,美国人如梦初醒地明白自由女神像即将倒塌,埃及人可万万没有想到,狮身人面像已经裂缝,那中国人呢?中国人却在圆明凄凉之时,突然听到:谁来养活中国?这的确是一个足以震惊世界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这更是一个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在大水法的石桩上,我曾看见某某高校学子的大作——“要炮轰白宫,火烧凡尔赛,踏平白金汉”,从它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当代青年是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但我想,这种愤慨的发泄是于事无补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把青春的汗与泪切实洒到科技事业上的一代人。
今天,当我们回顾古老的中国农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所走过的历程时,既为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欢欣鼓舞,又为其面临的种种困难而忧心忡忡。中国将以何种姿态迈人下一个世纪?中国农业和中国农村又将以何种途径跨入兴旺发达的明天?如此一系列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都刻不容缓地摆在我们面前。在这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之交,中国农业需要科技进步,中国农村盼望科技人才,中国农民渴望科技知识。这一切向我们明示:中国未来蓝图的画笔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中。既然老师说我们是国家的希望,国家说我们是祖国的栋梁,那么我想,我们就应该,也一定能使这栋梁撑起祖国的希望,使这希望熠熠闪光!
简评:作者从一篇外国人的论文《谁来养活中国》谈起,并且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他的论据,然后以守为攻,实事求是分析了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对外国人的论据进行了逐条批驳,用雄辩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的观点。文章善用排比,“谁来养活中国”,听着这轰鸣的钟声……”三个并列排比段的使用,加强了文章的气势,给听众强烈的震撼和鼓动力。
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主题
微笑着面对生活
活动设想
生活是一条河,有起也有伏,有静也有怒;生活是一杯酒,有甜也有酸,有辣也有苦;生活是一出戏,有笑也有泪,有赢也有输;生活,就是一曲吟唱着人生悲喜交加的歌,它将我们锻造得成熟,打造得坚韧,磨练得智慧,它有雷电交加、风云变幻;它有日出日落,严冬酷暑。无论怎样的日子,我们都应摆渡自己,善待他人,真诚与人合作,微笑着面对周围的这个世界。
一、积一批名言
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分挫折、宽容、合作三个专题搜集一些名言,然后与同学交流,并有选择地背下来。
下面一些名言可供交流:
挫折类:
逆境是到达真理的一条道路。——拜伦
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不幸是一种最美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只有痛苦会留下教训——富兰克林
艰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避免失败的最好方法,就是下决心获得成功——拿破仑
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为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鲁迅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宽容类: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魏征
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张九龄
人谁无过,当容其改。——《新唐书》
得饶人处且饶人。——《红楼梦》
大地承受不住的东西,胸怀可以容纳。——哈萨克族谚语
宽容是对文明的惟一的考验。——赫尔普士
随着智慧的深邃,我们会变得更宽容。——斯塔尔夫人
一个宽容大量的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观、消沉、焦躁、恼怒。——穆尼尔•纳素夫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宽容是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普列姆昌德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但是谁能说自己是不需要宽容的呢?
──屠格涅夫
微笑乃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施皮特勒
合作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史记》
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后汉书》
驷马不和,取道不长。——刘向
经营企业,是许多环节的共同运作,差一个念头,就决定整个成败。——松下幸之助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汉族谚语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汉族谚语
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寓言》
不管一个人的力量大小,他要是跟大家合作,总比一个人单干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塞缪尔•巴特勒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慧及无可限量的潜能,当大家对此有所了解,并同心协力加以开发时,就能为社会带来繁荣。——松下幸之助
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萨迪
不论在战争中还是在和平时期,任何领袖只有得到了他的同伴的合作,才能起到重要的有效的作用。——西塞罗
二、唱几首老歌
想一想有哪些歌的歌词曾给你无尽的力量,曾给你深刻的启示、曾让你铭记不忘,把这些歌唱出来,把经典的歌词也记下来。
下面一些歌可供传唱:
《真心英雄》、《水手》、《众人划桨开大船》、《幸福快车》、《我们是朋友》、《步步高》、《走到一起来》、《三百六十五里路》。
三、读几部名人传记
读《贝多芬传》《梵高传》《居里夫人传》《伟人爱迪生》《周恩来》《诺贝尔传》《毛泽东传》《海明威传》《达尔文传》《爱因斯坦传》等名人传记,感受名人的智慧,汲取名人成长过程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养料。
四、写一则座右铭
请你写一则座右铭,告诫、激励自己,思考要深刻,要有哲理。
五、开一次专题演讲会
在“面对失败”“善待他人”“真诚合作”中任选一个专题,写好演讲稿,并开一次专题演讲会。
资源链接
美文荐读
微笑着继续
缪涛
我爱微笑,并且深深迷恋着这种美丽的表情。也许这缘自于我对一位哲人的拜访。我问她怎样才能永远年轻和快乐。哲人笑而不答。刹那间,我大悟道:对呀!是微笑。这不分四季,不论南北,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会开放。越是高洁的心灵,微笑之花越美。
永远微笑的人是快乐的,永远微笑的面孔永远年轻。
人生的乐趣莫过于微笑着面对一切,这缘自于佛祖拈微笑的智慧。于是佛教便有了无语的禅宗;于是,从此微笑便成了一种领悟,一种修行。只要你可以自信而不轻狂,悲伤而不颓废,老而不僵化,青春而不摇滚……
我要微笑着对自己。笑自己自视甚高的滑稽。孰不知茫茫人海中谁人是我,漫漫千年后我又扮谁?
我要微笑着对别人。不论是冒犯,还是恭维。微笑会让冒犯者无地自容。正是你的宽容包容了他人的狭隘,你的理智唤醒他人的良知。你的胜利不再是言语的得失,不再是争一日之长短。而此刻他的心中便会有一粒微笑的种子发了芽。佛家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面对周围的喝彩,我还以微笑。这微笑更是提醒自己,一切都会过去。“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人生的态度最难就是看淡眼前的虚华。把思想放飞,却脚踏实地地前行。
学会微笑,并不只是为保持淑女的仪表,而是发自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留一个微笑给伤痛,它便会悄然的溜走。因为在你的心中没有太阳照不到的角落让它驻足。留一个微笑给邪恶,你会看到他们在颤抖,因为邪恶最恐惧的正是面对真理的笑容。留一个微笑给善良,它们会发扬光大。留一个微笑给弱者,他会在温暖中成长,生活中微笑……
我要用微笑去点缀今天,用歌声去照亮黑夜。不用再苦苦寻觅快乐,祈求光阴的怜悯。而是含着微笑走过四季。再将它们贮藏成幸福的美酒,享受一生。
我相信,当所有热情、激情、豪情都如炉膛中的碳火一样慢慢冷却时,才会发现自己所追求的梦想多少都存在着盲目和不切实际,并在一次次地失败与反思是被痛苦放弃了。如果命运只允许我平凡,那么好吧!我会欣然接受,微笑着继续。
不用为自己辩解,用微笑去说明。也许此刻你正沐浴幸福或是遭受着不幸.是享有快乐与健康,还是独受悲伤与病痛。请记住:—切都会过去。
做一条林间的小溪,悠然而新鲜地流过树根,穿过草地。欢喜地看小草高高长,花儿默默红,一切在微笑着继续。
思考:
1.文中“人生的乐趣莫过于微笑着面对一切”中的“一切”包含哪些内容?
2.“做一条林间的小溪”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
史铁生
开场白
坐在这个位置上的本该是位大夫,可现在却是个病人,一个资深病人。我是以—个老牌病人的身份,跟各位交流一下生病的体会,所以我只能保证以毫不隐瞒的态度来说说我自己的经验,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让各位借鉴的东西。这个开场白有两个目的:一是请各位不要对我抱太大希望;二是我自己先给自己减轻一下负担。我写作的时候,也总是先给自己减去负担,劝自己:别去想这一回能写得多么好,能够在哪儿发表,甚至得一个什么奖,这一回只当是闲来无事自己跟自己说说话,写一篇废品吧。这样劝过自己心里就比较轻松。
困境不可能被消灭
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的生活中都难免有些艰难。谁心里都难免有些苦恼和困惑。甚至可以这样说,艰难和困惑就是生命本身,这是与生俱来的。甚至终生不能消灭的。否则人生岂不就太简单了?
设想一下,要是有一天生活中的困难都被消灭干净了,人生实在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就像下棋,什么困阻都没有你可还下的什么劲儿?内心世界比外部世界要复杂得多,认识内心世界比认识外部世界要困难得多。心理的问题浩瀚无边,别指望一蹴而就即可解决所有我们心里的迷惑。那么指望什么呢?我想,人们能够坐在一起敞开心扉,大胆地看一看平时不敢触动的心灵的某些角落,这就是最好的办法。心里的困惑存在一天,这办法就不会过时。就是说,一切具体的心理治疗方法,都要由这样的开端来引出。自我封闭,是心理治疗的最大障碍。
与人交流达到新境界
困境不可能没有,艰难不可能彻底消灭,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宣泄与倾听,却可能使人获得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或说达到一种新境界。什么新境界?我先讲个童话《小号手的故事》。战争结束了,有个年轻号手最后离开战场回家。他日夜思念着他的未婚妻,可是,等他回到家乡,却听说未婚妻已同别人结婚;因为家乡早巳流传着他战死沙场的消息。年轻号手痛苦之极,便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孤独的路上,陪伴他的只有那把小号,他便吹响小号,号声凄婉悲凉。有一天,他走到一个国家,国王听见了他的号声,叫人把他唤来,问,你的号声为什么这样哀伤?号手便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国王。国王听了非常同情……看到这儿我就要放下了,心说又是个老掉牙的故事,接下来无非是国王很喜欢这个年轻号手,而且看他才智不俗,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最后呢,肯定是他与公主白头偕老,过着幸福的生活。
可是我猜错了,这个故事不同凡响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结尾。这个国王不落俗套……他下了一道命令,请全国的人都来听这号手讲他自己的身世,让所有的人都来听那号声中的哀伤。日复一日,年轻人不断地讲,人们不断地听,只要那号声一响,人们便来围拢他,默默地听。这样不知什么时候,他的号声已经不再那么低沉、凄凉了。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号声开始变得欢快、嘹亮,变得生气勃勃了。
所谓新境界,我想至少有两方面。一是认识了爱的重要;二是困境不可能没有,最终能够抵挡它的是人间的爱愿。什么是爱愿呢?是那个国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小号手呢,还是告诉他,困境是永恒的,只有镇静地面对它?应该说都是,但前一种是暂时的输血,后一种是帮你恢复起自己的造血能力。后者是根本的救助,它不求一时的快慰和满足,也不相信因为好运降临从此困境就不会再找到你,它是说:困境来了,大家跟你在一起,但谁也不能让困境消灭,每个人必须自己鼓起勇气,镇静地面对它。
人生困境不可根除,这样的认识才算得上勇敢,这勇敢使人有了一种智慧,即不再寄希望于命运的全面优待,而是倚重了人间的爱愿。爱愿,并不只是物质的捐赠,重要的是相互心灵的沟通、了解,相互精神的支持、信任,一同探讨我们的问题。
新境界的另一方面就是镇静,就是能够镇静地对待困境,不再恐慌了。别总想着逃避困境,你恨它,怨它,跟它讲理,其实都是想逃避它。可是困境所以是困境,就在于它不讲理,它不管不顾、大摇大摆地就来了,就找到你头上.你怎么讨厌它也没用,你怎么劝它一边儿去它也不听,你要老是执著地想逃避它,结果只能是助纣为虐,在它对你的折磨之上又增加了一份自己对自己的折磨罢了。
我敬重我的病
有一回,有个记者问我: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我想了半天也找不出一个恰当的词,好像说什么也不对,说什么也没用。最后我说:是敬重。这决不是说我多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做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明白。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的吗?
所以,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是”,接纳它,然后试试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再比如说死亡,你一听见它就着急、生气、发慌,它肯定就会以更加狰狞的面目来找你了;你要是镇静地看它呢,它其实也平常。死,什么样儿?就像你没出生时那样儿呗。死,不过是在你活着的时候吓唬吓唬你,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到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当然不能骗自己,其实这件事你想骗也骗不了。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死对我曾是诱惑
在我双腿瘫痪的时候,以及双肾失灵的时候,有人劝我,要乐观些,你看生活多么美好呀!我心里说,玩儿去吧,病又没得在你身上,你有什么不乐观的?那时候,尤其是21岁双腿瘫痪的时候,我可是没发现什么生命的诱惑。我想的是,我要是不能再站起来跑,就算是能磨磨蹭蹭地走,我也不想再活了。那时候,我整天用目光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写两个字,一个是肿瘤的“瘤”(因为大夫说,要是肿瘤就比较好办,否则就得准备以轮椅代步了),另一个字是“死”;我祈祷把这两个字写到千遍万遍或许就能成真,不管是肿瘤还是死,都好。我想我只能接受这两种结果。到后来,现实是越来越不像肿瘤了,那时我就只写一个字了:“死。”
但我为什么迟迟没有实施呢?那可不是出于什么诱惑,那时候对我最具诱惑的就是死,每天夜里醒来,都想,就这么死了多好!每天早晨醒来,都很沮丧,心说我怎么又活过来了?我所以没有去死,绝不是生的诱惑,而是死的耽搁,是死期的延缓,缓期执行吧。是什么使我要缓期执行呢?是亲情和友情,是爱。
困境使我知命
那时候我也还是不大想活,希望能有一个自然的死亡。但是死亡一经耽搁,你不免就进入了另一些事情,就像小河里的水慢慢丰盈了,你难免就顺水漂流,漂进大河里去了,四周的风景豁然开朗,心情不由得也就变了。终于有一天你又想到了死,心说算了吧,再试试,何苦前功尽弃呢?凭什么我非得输给你不可呢?这时候,你已经开始对死亡有一种幽默的态度了。
启发我的是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名字叫《城市之光》。女主人公要自杀,结果让卓别林把这女的救了。这女的说:“你为什么救我?你有什么权利不让我死?”卓别林的回答妙极了,令我终生不忘,他说:“急什么?咱们早晚不都得死?”这是大师的态度,不悟透生死的人想不出这样的话。这里面不仅有着非凡的智慧,而且有着深沉的爱心,是说,这是困境,是我们谁也逃避不了的困境,但是,我们在一起,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这就是爱!我就是靠了这种爱而耽搁和延缓了死亡的,然后才感到了生的诱惑。你要是说这爱就是生命的诱惑,也行。但那决不是生理性生命的诱惑,而是精神性生命的诱惑,是生命意义的诱惑。不过,我觉得“诱惑”这个词并不算很贴切;“诱”字常常是指失去了把握自己的能力,“惑”呢,是迷茫的意思。所谓“四十而不惑”,大概就是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吧。所以,当终于有一天我不再想自杀的时候.生命不见得是向我投来了它的诱惑,而是向我敞开了它的魅力和意义。所以我说,对病,对死,对一切困境,最恰当的态度是敬重,它使我提前若干年“知命”了。所谓“知命”,就是知道命运反正是不可能都遂人愿的,人呢?必然不能逃避困境,而是要正眼看它。你下棋吗?你打球吗?其实人生的一切事,都是与困境的周旋。
爱需要自己去建立
如果你觉得仍然不够,你也可以一个人静静地思索,与天,与地,与上帝或与佛祖都谈谈,那样就能让你更清楚什么是生,什么是死。总之,千万别把自己封闭起来,你要强行使自己走出去,不光是身体走出屋子去,思想和心情也要走出去,走出一种牛角尖去,然后你肯定会发现别有洞天。我写过,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地狱和天堂是人对生命、以及对他人的不同态度罢了。友谊、爱、以及敞开自己的心灵,是最好的医药。
但是,爱,或者友谊,不是一种熟食.买回来切切就能下酒了;爱和友谊,要你去建立,要你亲身投入进去,在你付出的同时你得到;在你付出的同时,你必定已经改换了一种友情,有了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其实,人这一生能得到什么呢?只有过程,只有注满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情。所以,一定要注满好心情。但你要是逃避困境——但困境可并不躲开你,你要是封闭自己,你要总是整天看什么都不顺眼,你要是不在爱和友谊之中,而是在愁恨交加之中,你想你能有什么好心情呢?其实,爱、友谊、快乐,都是一种智慧。
思考:
1.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文章对你有什么启示?
相关文常
1.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爱国歌四章》、《志未酬》《少年中国说》等,他的《清代学术概论》在清代学术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2.雨果:(l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剧本《克伦威尔》《爱尔那尼》等。
3.伏尔泰:(1694~1778)本名叫弗鲁索瓦—玛利•阿钱埃,1694年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公证人家庭。少年时期,他在耶稣会主办的贵族学校读书。中学毕业之后,父亲一心想让他学法律,将来当法官或律师,但伏尔泰却立志成为诗人。他的确有诗人的天赋,他经常出口成章,即兴写诗。由于他写了一首嘲笑贵族的讽刺诗,结果被关进巴士底狱。在狱中,他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1718年,《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获得成功,他一举成名。代表作有悲剧《恺撒之死》、《穆罕默德》、讽刺长诗《奥尔良的少女》,哲理小说《查第格或命运》、《老实人》、历史著作《路易十四时代》以及科学论著《牛顿哲学原理》。或乐观主义》、《天真汉》、哲理诗《自然规律》等,他还把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中国孤儿》。
4.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傅雷文集》。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罗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与夫人朱梅馥双双愤而弃世,悲壮的走完了一生。
5.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资源开发
1.收看电视剧《走向共和》,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及梁启超在历史上的地位。
2.阅读或收看下列关于爱情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并谈谈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3.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作品,感受傅雷的才华;进一步阅读《傅雷家书》,体会作者深挚的父爱。
4.浏览中华涉外网,更深层地了解了解伏尔泰、雨果等大师的生平、爱好、志趣、贡献。详情点击http://www.art.9c9c.com.cn/music/xijurenwu/topic。
5.阅读《中外名人演说集》或点击http://www.worldwar2.myrice.com/zhuanti查找需要的信息。
单元检测
一.完成下面1-11题。
1.常用成语填空,并解释所填的字。
①断()取义②无以()比
③刻骨()心④怒不可()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汉字。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然无累,真正的解()。只要高潮不使你过分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废,就好了。
3.选词填空,每空只许用一次。
心情心理心灵心坎
①我们只求()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②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的朋友。
③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④滔滔不绝的江水,流到每个人的()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
4.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①既然黑夜出自王墓,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②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5.写出下面作品的作者。
①《少年中国说》②《巴黎圣母院》
③《约翰•克利斯朵夫》④《爱的教育》
6.说说下面一段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伏尔泰直接面对这种轻薄无聊而又凄惨忧郁的社会,独自一人,眼前是各种力量的联合,宫廷、贵族、金融界;这支不自觉的力量,是盲目的一大群人;这批无恶不作的法官,他们媚上欺下,俯伏于国王之前,凌驾于人民之上(喝彩);这批虚伪、狂热、阴险兼而有之的神职人员,伏尔泰,我再说一遍,独自一人对这个社会一切丑恶力量的大联合,对这个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他接受战斗。他的武器是什么?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一枝笔。

7.说出下面一段话中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8.仿造例句写句子。
让我们转身望着这个死者,这个生命,这个伟大的精神!
9.请你将积累的有关“爱情”写两句。

10.修改病句。
①敢不敢向世界电影艺术的颠峰迈进,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关键。
②能否实现理想,根本不在于岗位,关键在于有真正的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
11.以下两则材料说明:
①几年前,有一个外国教育代表团在参观上海一所学校时,一位教育家邀请几个同学做了一个“瓶中抽球”的实验。将7个彩球放在一个窄口瓶子里,每个彩球都系着线,线的一端露出瓶口,每个人拉住一根引线。这只瓶子代表一幢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房子突然失火了,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内逃出来的人才有生存的可能。教育家请这7位同学听到哨声便以最快的速度将球从瓶中提出。瓶子的口径很小,一次无法通过两个彩球。实验开始了,只见这7个同学一个接一个地从瓶里抽出了自己的彩球,才用了3秒钟!这位外国教育专家连呼:“太了不起!我在许多国家做过这个实验,从未成功,至多能逃出一两个人,多数情况下是几个彩球卡住了瓶口。”
②一个单独生活的活的昆虫、野兽,很难逃脱彻底毁灭的命运。蚂蚁有许多天敌,它的卵和幼虫是许多动物的美食,一只蚂蚁的防御没有多大价值,但成千上万的蚂蚁并没有受到鸟类或食蚁兽的太大摧残,而且为许多虫、兽所畏惧。蜜蜂由于实行了集体生活、共同工作,使它们的个体力量、安全系数都增加了若干倍。鹦鹉是极其合群的鸟,它们互相依恋,患难与共,除了人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敌人,很少有猛禽或哺乳动物敢去攻击它。草原狼常常二三十只结成一群去追逐偶尔离群的野牛,成群结队的野狗能够战胜熊和老虎,一匹马只要不离群,无论熊、虎或狮子都不能伤害它。
二、完成下面12——17题。
人活着,就是与人共存
王英琦
人类天才有两种:一种彗星式,一种不老松式。
彗星式:如尼采如拜伦如梵高。他们以超人的敏慧和孤独,以天才式的愤世嫉俗和“残酷激情”,最终没能赢得世俗社会的理解和接纳(他们自己也不屑),在世上匆匆掠过,只留下一道耀眼的弧光——使人类精神蒙受无以伦比的损失。
不老松式:如康德如歌德如伏尔泰。他们以天才的智慧和坚韧,穿透人生的一切虚无和悲剧,以适应俗世为手段,以改造俗世为目的,最终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生存价值且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举伏尔泰之例。这个与卢梭同被法国路易十六认定为“摧毁了法国”的老鳏夫,有两句著名格言:“笑和让别人笑。”“思考和让别人思考。”
这个平民出身的启蒙者,早年受尽了权贵显赫的凌辱。蹲过巴士底狱,流放过英伦三岛,挨过情敌加政敌唆使的流氓的棍棒的毒打……然而这一切,都未能摧毁这个摧毁者——这个伟大的“欧洲的良心”。他战而愈强,老而弥坚。或斡旋于皇室,或韬晦于宗教,时而以《哲学通信》启迪民众,时而以《百科全书》召唤同道。他用智慧、思考、笑声和理性为自由铺展了道路,最后亦实现了自己“消灭败类”的人生理想。
这个不朽的人,尽管生前树敌甚多且不乏智者的弱点,死后却留下遗言:“宽容是什么?它是人性的特点。让我们相互原谅彼此的愚蠢吧,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倘一个人还未执迷到逸出正常的思维,他应该承认,人在本质上,就生活在一个偶然荒诞、极不完美的世界中。人既非宇宙的中心,又非万物的目的,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可怜的“物质斑点”,一个被限定了时空框架的有限生物。人不知人缘何而来世,也不知何时而离世。人的当下欲望,既不能达到满足,又不能没欲望。现世的苦难,不能用来世补偿,死去的灵魂,不再有超度的希望。人生就是既上不了天堂,又下不了地狱的漫长的“炼狱”过程。
人活着,就是“与人共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有赖于与他人的互惠互存。个体中充满了社会性,人性中包含着利他性。惟有社会才是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的惟一场所;惟有置身于人类,才能坚持对人类精神价值的信念。
立足于这一对立观点上的人类学本体论,能使我们在看待现实人生时,持有一份理性的宽容和谅解的心态,持有一种高蹈轻扬、波澜不惊的审美眼光。
12.文章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
13.“人类天才有两种:一种彗星式,一种不老松式”领起下文,一直领到
14.请你用表格的形式举例整理出文章的论证方法。

15.你还知道伏尔泰的其他名言吗?试举两例。

16.“彗星式”天才的特点是
“不老松式”天才的特点是
17.文章给你什么启示?
三、完成下面18——22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空虚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进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8.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9.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卸却”责任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①“卸却”责任指
②“解除”责任指
20.你有过“最乐”的时候吗?请简要说说当时感觉“最乐”的原因。
21.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22.将文中给你启示的句子摘录两则并背诵。

 

 

 

03第三单元赵华久
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⒈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⒉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3.注意培养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分析、体会、品味小说,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阅读探究
9.故乡

语言卡片
1.生字
阴晦huì 祭祀sì 装弶jiàng 脚踝huái
髀间bì 愕然è 鄙夷bǐ 嗤笑chī
瑟索sè深黛dài惘然wǎng恣睢suī
鹁鸪bó伶仃líng獾猪huān寒噤jìn
2.雅词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境。
如许:这么些。
嗤笑:讥笑。
鄙夷:看不起。
阴晦:阴沉昏暗。
易主:改换主人。
无端:无缘无故。
愕然:吃惊的样子。
恣睢:放纵,放任。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3.精妙的动词
①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③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④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⑤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⑥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
4.准确的量词
①一轮金黄的圆月②一幅神异的图画③一柄钢叉④一副香炉
⑤一顶小毡帽⑥一毫感化⑦一支烟管⑧一杆抬称
⑨两条长桌⑩四个椅子
5.精美的描写句
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钗,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走了。
②这来的就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③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句段品味
1.呵!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品味:此句紧承上段沉寂荒凉的气氛,既有见到故乡时的欣喜之情,又有一种难言的悲凉之情:喜的是回到自己阔别二十多年的故乡,对故乡还保持着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悲的是见到眼前故乡萧条破败的景象,不敢相信这眼前的一切。这强烈的反差,这残酷的现实,让作者难以接受。此外,这句话末尾用问号而不用感叹号,从语意和情感表达来看,不仅有否定眼前看到的景象为记忆中的故乡的景象的意思,而且还有“我”看到美丽的故乡竟变得如此萧索荒凉时,不想承认又不得不承认这个现实的矛盾心情。
2.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钗,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走了。
品味:这是一幅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趣。这是留在作者心中儿时伙伴的美好回忆。“一幅神奇的图画”的描写,流露了“我”对少年闰土的景仰,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也为后面写闰土的变化作了铺垫。因为在插叙“我”和少年闰土儿时友情时,“我”和少年闰土是对照着写的。闰土会捉鸟,知道各种贝壳,抓跳鱼,有许多新鲜的生活知识,而这些正是我所缺少的。
3.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品味:此句表现了少年的闰土是那样的天真可爱!少年的“我”是纯真自然的,少年的闰土同样是纯真自然的。少年闰土不把少年的“我”视为一个比自己高贵的少爷,少年的“我”也不把少年闰土视为一个比自己低贱的穷孩子,他们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观念。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没有任何的顾忌的,因为毕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被等级观念所束缚!
4.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品味:此句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有着丰富的实际生活的知识,这些知识把作者带出了院子里的高墙,看到了一个广阔充实,无比美好的世界。这是一个多么辽阔而又鲜活、缤纷而又浪漫的世界呀!有高远的蓝天,有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沙地……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人和事物,是被高墙束缚的“我”从未见过的,这也是“我”所羡慕和想要的生活,此时的少年闰土可以说是“我”崇拜的小英雄。
5.“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的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品味:此段对杨二嫂的语言、动作进行了形象而生动的刻画。她话说尖刻,由于发现在“我”身上已经无利可捞了,便露出了自私势利的本性。连用四个“愈”字对“我”进行无中生有的恶意攻击,她的动作也十分麻利,作者运用细节描写,把她讨要不成便伺机行窃的情形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她这样一个典型小市民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
6.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品味:此句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了闰土复杂的内心世界,作者没有直接去对闰土的心理做细致的描写,只是借助神态描写来表现,这段描写,具体而生动地刻画了闰土见到“我”的神情和心理活动过程。面对分别二十余年的小时候的朋友,自然从脸上“现出欢喜”来,但又无从谈起,也就“没有作声”。终于“理智”战胜了感情,恭敬地叫一声“老爷”。这段描写多么真实,多么合情合理!同时也巧妙地照应了前文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7.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品味:用精炼的语言点示闰土经济和精神变化的真正原因,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勾结导致了闰土悲惨命运的必然。中年闰土成为一个“木偶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他苦成这般模样?这里作者做出了全面而准确的回答。这不仅道出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更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8.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品味:此句表明作者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故乡的闰土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与少年的闰土判若两人,在作者的心目之中他清晰的英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作者与故乡的生活变得格格不入,一切的一切,成为模糊的影像,所以流露出一种悲哀的心情,但作者此时的悲哀并不是等同于绝望,他依然相信故乡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只是总觉得还有些渺茫。
9.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品味:“我”的希望是什么?那就是“新的生活”,是故乡人未曾生活过的,作者自己也不是太清楚自己想要的新生活究竟是什么,他并不能做出明确的回答。作者的希望能否实现,他同样不能做出明确的回答,实际上,任何人任何一种理想都是难以得到确定无疑的实现的,尤其是面对故乡这种残酷的现实,作者内心难免会感到一阵害怕。但是,“我”的理想又绝对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水生和宏儿的友谊就是最好的见证,何况,人类自身永远存在着向上追求的力量。
10.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品味:充满了哲思的结句,极好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它告诉了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人们奋斗和追求的精神。如果我们不努力奋斗、追求,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希望,即“希望”是“无所谓有”;如果我们始终不渝地为了我们的希望斗争、实践,就一定会迎来我们想要的生活,即“希望”是“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需要人们一次次地走过,才能真正的使其成为路。
课文赏析
本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所见故乡的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着重描写了“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著信念。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写“回故乡”。描写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天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在故乡”。具体描写作者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
①(从“第二天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到“……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②(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写我回忆了与少年闰土的真挚友情。
③(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塑造杨二嫂的形象。
④(从“此后又有远近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刻画中年闰土的形象。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完):写“离故乡”。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
①(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竟跑得这样快”)写“我”我一家人乘船离开故乡,其中插叙有关杨二嫂的细节。
②(从“老屋离我愈远了……”到“……也便成了路”)写“我”坐在船上,渐离故乡的感受。
本文具有以下特点——
强烈的对比。
小说中存在着时间上的一种跨越,过去、现在、未来,那么也就很明显的存在三个不同的故乡: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更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我现实中的故乡是一个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活力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是一个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崭新的美好生活的故乡。这三种不同的故乡存在强烈的比照,不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都存在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正好揭示了故事背后的真实本质。,
精彩的对白。
语言是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个性的语言自然就能窥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少年,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地也是善良的;“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成年的闰土是一个麻木而丧失了活力的木偶人;“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多么尖刻锋利的语言,活脱脱地现出一个小市民的形象。
高妙的白描。
鲁迅先生是白描高手,文中描写故乡萧条衰败的景象可见一斑,“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多么精炼的简笔勾勒,凸现故乡的全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寥寥数笔便能点染明朗神异的背景。“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轻描淡写便为离乡营造一种静谧的气氛。
精辟的议论。
文中的议论深沉而又隽永,让人在脑中时时闪现出思辨性的哲理火花,“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种富有创意的警句,具有历史的深度,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照亮了读者心中的希望之路,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此外,这些议论在全文中还起到总结收束、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阅读实践
一、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这来的就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品读首段,简答下面的题目。
①本段从表达方式来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
②本段从结构特点来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
③本段从写作手法来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段。
2.简述第一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对闰土的肖像作了细致的描写?又在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闰土“灰黄的”脸色,写他“浑身瑟索着”,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一句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说“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这一句中“涌”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出文段中外貌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末段中“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进一少了解鲁迅小说的一贯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作者写“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有两个“偶像”,它们的意思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一句中,“他”与“我”分别指谁?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的这一结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老栓也向哪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愣神置之度外了。他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节选自鲁迅《药》)
1.摘录文中三处精妙的比喻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一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推断一下,文中的“浑身黑色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一段中的“他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一句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网上下载3—5篇鲁迅先生的小说,看看哪些作品是反映国民的劣根性或者是批判封建礼教制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课文中有很多语言值得细细品味。使你真正感受到鲁迅先生这位语言大师的语言张力。比如不少的语言干净利落,轻描淡写却见精神;不少语言精警深刻,振聋发聩却不露痕迹。这些语言,或者是直叙,或者是白描,或者是愤慨中的幽默,或者是不动声色中的呐喊,建议你将这一些语言收集在一起,组成一个语言板块,进行认真的品读,赏析。
探究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孤独之旅

语言卡片
1.生字
急促cù 撩逗liáo 狗吠fèi 胆怯qiè
掺杂cān给予jǐ肥硕suò撅断jué
嬉闹xī稠密chóu驱除qū戳破chuō
2. 雅词
纯粹:不掺杂别的成分,单纯的。
厚实:丰富,富裕。
永恒:永远不变。
企图:图谋,打算。
撩逗:挑逗;招惹。
空旷: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等物。
蓬松:形容羽毛松散开。
稠密:多而密。
胆怯:胆小,害怕。
嬉闹:嬉戏打闹。
驱除:赶走;除掉。
肥硕:肥大。
撅断:折断。
仓皇:匆忙而慌张。
一落千丈:形容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3.精美的叠词句
①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②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
③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④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
4.准确的动词句
①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②言语被大量的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③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④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⑤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戮破了他的脚。
5.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句
①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开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休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②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这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的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③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④那天则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句段品味
1.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不是大扇面形水流声,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品味: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白描的手法,反复写了“扇面形水面”来渲染画面的单调,船头永远重复的也是单调的水声,文章在描写中反复强化单调,用单调的表象让人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的情绪。这一句话中的“水流的急促有力”表现了船行速度之快,又衬托父子俩的孤寂与单调的心情。
2.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品味:父亲只有不停地向前划船才能平衡他茫然和恐惧的心理,也只有不断的前行才能打消他们的恋家的情绪,这种矛盾的心理揭示得非常的巧妙。此外,这一句还是很巧妙的衬笔,通过写父亲的茫然和恐惧的心理,进一步地表现年幼的杜小康的恐惧。试想,就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的父亲,都会存在这一种特殊的心理,何况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
3.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它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振奋。
品味:此句用鸭子的兴致来反衬环境的单调,用鸭子的无忧无虑来反衬父子俩的茫然心情。鸭子可以随遇而安,而他们父子俩不能,毕竟这陌生的芦荡不会让他们一下子找到家的感觉,只能在不断的前行中寻找着他们的归宿,这种飘泊与停留只能一次次勾起他们对家的怀念。虽然一路上一直伴随着他们的鸭子能引发父子俩的伤感,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沉闷的流浪增添一点活力与生机。
4.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品味:此句运用形象的比喻,虚实相间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杜小康害怕的心理,这是在写杜小康对曾经寄予希望的目的地的感受。芦荡之所以如万重大山,是因为它和万重大山所给杜小康的感受是一样的:透不过气来的单调,孤独。表面上是在写眼前对芦荡的感觉,其实是在写心中对孤独的感受,所以说,围住小船的是芦荡,也是孤独。胆怯的既是残酷的自然,也是迷茫的前途。
5.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品味: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孤独新颖地比喻成“敌人”,用一个“逼”字贴切地表达了父子俩对孤独的独特感觉,“一天一天”呼应“一步一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独感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地加深,其实有时候,人在精神上的空虚比在物资上的贫乏更可怕,更残酷。可以说,此时他们父子俩最大的威胁就是孤独,孤独就是他们最难战胜的“敌人”!
6.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品味:既然走入了那片芦荡,就已经再没有任何的退路,随着日子的一天天流逝,父子俩所能做的,只能是承受孤独,他们别无选择,在孤独无助的人生磨砺中,广阔的大自然成了父子俩唯一的避难所,以它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他们,以它的优美的姿态感染着他们,抚慰着他们那颗孤寂的心灵,使他们在孤独中日趋淡泊、日趋坚定,并渐渐去除了浮躁,走入了一种冷峻深刻的境界,从而父子俩随遇而安,适应了孤独的环境,“不再恐慌”标志着“长大”与“成熟”。
7.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品味:这句话中的“哭”字并不是悲哀意义上的哭。这个“哭”字里面渗透着对鸭子的爱怜之情,更有找到鸭子后的激动之情,因为鸭子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支柱,鸭子的失而复得当然令他激动不已,这是他的激动之哭;这个“哭”字里面还渗透着对自己受伤而没有白费的欣喜之情,对自己能够帮助父亲找回鸭子的欣慰之情。因为他经过与暴风雨的一番搏击,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很好的回报,这是他的欣慰之哭。
8.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品味:此句属于典型的借景抒情,通过对雨后天晴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杜小康找到鸭子后的兴奋和喜悦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出了杜小康受过暴风雨的洗礼之后逐渐地的长大的欣慰和赞美之情,这里作者抓住天空的“蓝”和月亮的“亮”进行反复的描写,这种明亮的意象里让少年杜小康确定自己已经长大并坚强了,具有了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而具有一定的深意,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9.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许多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坚强了。
品味:此句与上文杜小康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曾经在梦中因为想家而哇哇大哭,而此时的他已经不再那么脆弱,他在暴风雨的夜晚完成了他成长的加冕礼,他已经在各种磨难里磨砺了稚嫩的肩膀,尤其在心理上,他具备了一个人去承受压力的勇气。他之所以觉得自己长大了,是因为在孤独之中他学会了忍耐,在困难面前学会了克服,在危难之时学会了坚强,在思念家乡中懂得了人生。
10.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品味:文章结尾用鸭的下蛋来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终于长大了,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同时,父亲的这一句话语中含有期盼与喜悦、还有回忆过去时的心悸。这一句话作用有二:一是写父子俩虽然在成长中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有了收获。二是借物写人,托物寓人。这也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这样写,人、物合一,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很巧妙地点示了文章的主题。
课文赏析
本文是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偏远芦荡放鸭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杜小康在生活上能吃苦,在精神上能耐得住寂寞的顽强毅力,告诉当今的少年们:人生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练,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第一段)交代小说发生的背景以及杜小康随父放鸭的原因。
第二部分(从“小木船赶着鸭子……”到“……直到明年春天”)写父子俩划船驱鸭背井离乡,在偏远的芦荡边安了家。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部分——
①(从“小木船赶着鸭子……”到“……都是这一天的重复”)写父子俩离开油麻地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②(从“这一天……”到“……直到明年春天”)写父子俩找到目的地,并且安了家。
第三部分(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到“……下蛋了”)写杜小康父子孤独的生活以及杜小康冒雨找鸭的经过,他觉得自己一下子突然长大了。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部分——
①(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到“……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写父子俩生活的孤独。
②(从“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到“……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写父子俩冒雨找鸭的经过。
③(从“鸭们也长大了……”到“……下蛋了”)写鸭群的长大来表现杜小康的长大。
全文具有如下美点——
出色的环境渲染。
小说的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其中有关鸭群、芦苇荡、风雨的描写占有一定的篇幅。鸭群是杜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只能从鸭子的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在风雨中见证着他成长的艰辛和喜悦;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的坚强与勇气,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细腻的心理刻画。
孤独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字眼,然而作者却把孤独用文字描摹得可触可感。当小木船行驶在水面上,忽然发现自己已经身在异乡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瞬息间就袭遍了他的全身,这种孤独是一种对前方感到的恐惧与茫然,当他们到达芦荡时,使他有一种永远也逃不走的感觉,这又是一种胆怯与恐慌,当他们的语言被大量省略时,又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他已不堪孤独的重负,当他日甚一日的想家,在夜里哇哇大哭,他已步入孤独的极限。等等这些,一步一步地发展,一点点地加剧,都是孤独的外化,无不有生活的真实,给人一种亲身经历过的感觉。
逼真的细节描写。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如杜小康“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的细节描写的语句读来让人十分感动,仿佛让我们看到杜小康对家的依依不舍,对母亲和上学的魂牵梦绕,对芦苇滩这一孤地的急切逃弃;在小说的尾部也有一次精彩的细节描写:“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写得非常的巧妙,它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寻鸭中“芦苇旧茬儿戮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同时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那带血的父亲的脚印,那带血的群鸭的羽毛,栩栩如生,余味无穷,让读者浮想联翩。
平实的语言风格。
小说的语言也很值得我们去品味。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的写景状物准确、细致,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描写得周到入微;对环境、人物描写的文字也极为精炼、通俗浅显,却表现得生动、形象,且富有深层意义,如“鸭们也长大了”一段,实际上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
阅读实践
一、 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它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唯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
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月亮从河的东头升上空中时,杜雍和父子俩已经开始吃饭。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
父子俩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觉。
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1.文段的结构很特别,试将其分为两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何作者要反复地插入对鸭群的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㨔撩逗一个少年的心
思”一句表现出了杜小康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子俩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觉”的真正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实践。
那天则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1.第一段中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第一段中描写顺序的语言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一句中连用四个“黑”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一句中连用两个“几乎”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着谈一谈文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仿照第二段划横线的句子中的样式,用“由果导因”的方式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进行阅读实践。
我简直不知道我是怎样才爬上对岸的。更使我丧气的是脚上的鞋子不知什么时候掉了一只。我实在没有勇气重新回头去找那只丢失了的鞋子,可我也不敢回家,我怕妈妈知道。不,我并不是怕她打我。我是怕看见她那双被贫困的生活折磨得失去了光彩的、哀愁的眼睛。那双眼睛,会因为我丢失了鞋子而更加暗淡。
我独自一人游荡在田野里。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地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了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我听见妈妈在村口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只是不敢答应。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平生头一次潜入了我那童稚的心……
(节选自张洁《挖荠菜》)
1.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不敢回家的真正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所说的“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分第二段的层次,并简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到网上阅读一些关于成长话题的文章,然后谈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付出哪些代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探究
探究导向
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绝非是一帆风顺的,它往往是充满辛酸,饱含痛楚。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生活赋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命题。孤独不仅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需。你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吗?建议你在全班开展这样的活动:①把你的亲身经历过“孤独”的故事在全班进行交流。②每人用“孤独是什么”写一句话,在全班作一次朗诵。
探究心得: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596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