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体

2012届中考语文冲刺点拨检测试题:说明文阅读1

| 点击:

【www.doubiweb.com--教育文体】

中考冲刺点拨与提升专题五 说明文阅读

备考导航
知识盘点
 
考点梳理
1.围绕文体特点,考查整体感知能力。
(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
(2)抓住说明顺序,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
(3)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分析关键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立足语言分析,考查文体理解能力。
(1)分析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尤其是副词的使用。
(2)分析用词的准确性,理解词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肯定否定、照应对象等。
(3)分析句子内部及之间的逻辑性,分析语句中运用的关联词及逻辑关系,理解句子之间的照应关系。
3.紧扣核心内容,考查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
理解分析材料与筛选提炼信息。考查对材料中信息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筛选能力。
4.强调人文精神,考查科学运用与推测能力。
联系文本,联系实际,联系自身,考查思维过程,引导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科学精神等。
常考题型
题型常有:填空题,简答题,品析题,概括题,比较题,图表题,探究题,链接题等。
常用的具体问法是:“给文章加一个标题”“给概括出的内容寻找相应依据”“是否可以将第×段调整到××两段之前?为什么?”“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第×段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下面一段文字,从说明索过程和结果看,与本文有哪些道理是相通的?”
提分妙招
锁定命题
新一年的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选文视角虽会更加宽泛,但仍会以科技说明文、与人民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性说明文为选文半径,如环境保护、能源开发与利用、太空探索、健康生活等,注重材料的整体性、时代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多会选用报刊上的时新说明文。
试题设计上,会一如既往地重视对文章说明知识的理解和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一类的题目将会继续沿用,同时会继续加大对探究能力、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测考。用文章内的知识做为引发点,促进对相关知识的思考和解答,把文本说明内容延伸到文外相似领域,促进自我探究和创维性等能力型题目,如语言品析、感悟启示、联想想像等会得到进一步开发。试题创新点可能在于,会更加关注综合性学习,开放性更强。跨学科考查题也可能会备受关注。
复习锦囊
备考复习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考纲为核心,以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为引领,既复习知识,又模拟演练,促进知识与能力双落实。具体来讲,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基础复习起。虽然试题不会单纯测考说明文的概念等知识,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不掌握说明文有关的定义、概念、类别等基础知识,相反,它们已被融合到了具体的阅读过程和问题的解答之中,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复习中,要把说明文的相关基础知识,如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类别,文段结构规律等,重新复习,加深理解,确切把握。分类整理、归入课文综合理解、图表显示、歌诀记忆等,都是实用、有效的方法。
2.阅读中增加知识、形成能力。阅读实践中,要加强对说明文的阅读,培养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尤其加强对科技说明文、环保说明文和知识性说明文的阅读,在阅读中增加相关科技前沿知识,感知说明文的内容要点和行文特点,体会表达、结构上的技巧,在阅读中增加对说明文的自主感受,形成自能阅读说明文的习惯和能力。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自能阅读的能力,在考场上进行说明文的阅读和作答将会变得轻松、自信、容易。
3.进行实战演练。
(1)用文体知识解读说明文。在阅读中,有意识的用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分析阅读材料,如分析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是什么,在感知的基础上,再迈进一步,文本与文体相结合,从文体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选用合适的文体术语表述问题。
(2)用提要法强化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说明文往往术语较多,说明要点交叉,会形成一定的阅读困难,可以采用提要法,也称缩减法,对说明文进行缩写阅读,或者编写知识提纲阅读,通过缩写或编写提纲,学会信息筛选,形成会抓关键信息、善于把握关键知识的能力。以在中考中能够迅捷、有效地捕捉关键信息,正确作答。
(3)了解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定义性、理解性、归纳性的问题,答案一般就在文段内,要学会对信息要素的重组、整合。发散性、扩展性、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的题目,形成问题答案的依据就在文段内,要学会用文段内的相关知识点辐射、延伸作答问题的方法,切莫抛开相关知识,任意拓展,造成无效答案。
(4))加强与相关文体、相关学科的联系。注重语言涵咏,渗透多学科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凸现应用性,是说明文命题的新特性,因此,平日复习和练习中,要加强与其它文体、其它学科知识的融会与贯通,体现知识的丰富性和思维的多面性。
方法淘宝
1.“旧瓶新酒”法。
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旧瓶新酒是捷径,旧瓶装进新酒,既能结合进说明内容,又能凸显说明方法的独特作用,是解答问题的捷径。如,举例子:用……具体而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分为……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列数字:用……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作比较:以……和……相比,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2.中心聚义法。
对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抓住了全文的中心,把握住了其主旨。抓住了段落中心句,就意味着寻找到了理解全段的关键。中心聚义法就是先将文章中心句、段落中心句全部找出,然后对其表现、表达作用进行整体和个体分析,从而全面而又细致地凸现文章要旨和特色,形成深透理解,从而使问题答案昭然若揭、水到渠成。
典例精解
【典例一】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明亮,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有百合花般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却也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而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 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         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          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筑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第①②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2.第④段中加点词“依次”能否删去?请说理由。
                                                                          
                                                                              
3.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是(    )
A.只要   因为             B.即使   何况
C.既然   何况             D.倘若   因为
4.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除春节贴红春联外,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
(1)                                                                     
(2)                                                                     
5.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篇名:(1)                    作者:×××
出处:(2)                       

说明角度 内容要点
(3)                    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生物学原理 (4)                         
(5)                   反映东方式的神秘及华夏民族对日神崇拜。
社会习俗 (6)                                   
(2010年上海中考试题)
【解密】第1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概括能力。文章①②段表述很明显,答题难度不大。第一句“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即点明了说明方法——比较法。下面列举黄色、白色、紫色、绿色的不足,凸显红色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作者通过比较法,意在突出红色的无可取代的优点。第2题,根据原文中的对应句子“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可知人眼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是有顺序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四者的顺序不能改变。如果删去“依次”就变得无序了。答题时要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答,答案才能作得全面。第3题,考查选用关联词语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做这类题要认真分析各个分句的内容,根据内容弄清这些分句间的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倘若”与下一分句的“还”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然后用“因为”再领起下句,揭示原因。顺理成章,故选D项。第4题,考查联系实际的能力,难度不大,因为中国红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人人皆知,这种习俗为考生所常见或亲历,稍加联想一下社会实际,就能写出两个例子。第5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难度较大。在阅读原文之后,能根据“说明角度”归纳“内容要点”,能根据“内容要点”概括“说明角度”,没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是不易回答正确的。(1)(2)较为简单,直接摘抄即可;(3)要根据“内容要点”进行概括;(4)要根据“说明角度”、参照第⑤自然段进行概括;(5)的对应点在第⑥自然段;(6)的对应点在第⑦自然段。
【答案】1.作比较  鲜明有力的突出了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2.“依次’是按顺序的意思,表明人眼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是有顺序的。如果删去就变得无序了,不符合客观实际,所以不能删去。
3.D
4.(1)结婚时贴红”囍“字。(2)受表彰时戴大红花。
5.(1)中国红为什么这样红 (2)科学画报 (3)(物理学原理)光学 (4)红色说明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  (5)历史心理因素  (6)中国红是中国人聪明的选择而形成的集体心理定势
【典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动物为何不会迷失方向
于海琴
一家著名的研发定位图的公司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想弄清楚有多少人能够在陌生的地方辨别方向。来自13个国家的1.25万人参与了答题。结果表明,四分之一的人不借助专门的仪器就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许多人承认,需要利用一些外在的标志来判断方向;只有7%的人表示,总能找到所需的道路。与此同时,大多数填表人认为,方位辨别能力是一种天生的、少有的能力。事实确实如此吗?
科学家们早就开始研究人是否具有辨识方向的天赋。古希腊时已有人思考,既然信鸽能够准确无误地找到回家的路,人行不行呢?曾发生过许多猫、狗在离开主人几万米后又顺利找到主人的事;每年候鸟迁徙,飞行路线经年不变;通过给鸟系戴标环的办法,也发现一些飞禽能一次又一次地顺利返回祖先栖息地。这就让人得出结论,动物有某种类似罗盘或导航仪的“仪器”, 能够帮助它们准确地确定方位。这种“仪器”被称作“生物罗盘”。
多年来一直折磨着科学家们的问题是这种“生物罗盘”的工作原理。1975年,马萨诸塞大学的研究人员理查德•贝克莫尔发现一组能够准确地朝北极方向移动的微生物。动物体内所寄居的这些微生物含有微量的磁铁成分,随后在鸽子等许多动物体内都找到了这种成分。科学家在人脑的灰色物质中也找到了这种磁铁成分。科学家认定,这种磁铁就是“生物罗盘”的奥妙所在。
但这一说法未能得到证实,所有研究停留于纸面上。其后的实验,从技术上复制这一罗盘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而且,“动物和人之所以能够确定方位,是因为磁极的存在”,这种说法本身也引起了研究者们强烈的反对。果真如此的话,鸟类飞到了磁场异常区,绝对会晕头转向而且人类靠自身的生物机能就很难确定方位。
工程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博士根纳季•什韦佐夫也是对磁场理论“不满”的人之一。他的研究从一种假设开始,即只有在某个空间内频繁移动的生物才需要这一空间的定向能力。他说:“如果一个生物生长在一个固定的地点,无需移动,则事实上也就不需要知道方向。只有必须从A点到B点时,才需要‘罗盘’。也就是说,只有在移动时定向系统才需要启动。”在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测算后,什韦佐夫发现,当动物移动的时候,它的周围就会出现某种力场。这种力场是在循环移动与近地空间,即地球重力和昼夜更替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力会“晃动”动物的身体,仿佛一只无形的手。
现在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搞清动物是如何组织“定位机能”的。为此需要找到动物体内记录和解读物理场信息的专门器官。没费多少周折就找到了,这就是动物的前庭,即那个所谓的“生物罗盘”。无论从角度、精度,还是稳定性来说,它都远远高于“磁罗盘”。任何磁场或其他障碍物都不会对它造成任何影响。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数字信息是从前庭器官通过神经——独特的“导线”进入动物大脑的。什韦佐夫认为,真正的“地图”就储存在动物的“灰色物质”里。这种“地图”实质上就像全球定位仪所使用的定位图。区别仅仅在于,动物没有“误差”或“不准”这种概念,它们的一切都分毫不差。最主要的是,无论暴风雨,还是高压电线,抑或磁场异常,都不会影响它们的“导航仪”的工作。而且,所有这些带有“地图”的“生物仪”会一代代遗传下去。后代不用学习,天生具备这种能力。
那么,人的方向辨别能力是否也一如动物是天生的?人是否只需开发自身的这种能力就行了?但什韦佐夫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他说:“很遗憾,人先天缺失这一功能,人天生没有‘生物罗盘’。人的辨向是‘有意识的’, 而动物是‘无意识的’。”有的人辨别方向的能力强,有的人弱。什韦佐夫解释说,这很正常,和有的人数学学得好,有的人则学得差一样。比如有的人天生擅长画画,辨别方向的能力也属于这种天赋。
什韦佐夫认为,人能够借助外在的一些标记,例如太阳和月亮的位置,石头或树上的苔鲜等来判定方向。虽说人和任何一种动物一样,移动时也会在自身周围形成力场,“生物罗盘”的各个部件人体内都有,但这套系统对人不起作用。他认为,“这是大自然的设计”。
1.“磁场理论”引起研究者反对的原因有哪些?
                                                                              
2.动物是如何组织“定位机能”以确定方位的?
                                                                                 
3.在辨别方向方面人和动物有何不同?                                     
4.本文以“动物为何不会迷失方向”为题,但却从对人“方位辨别能力”问题的调查写起,又以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结尾,这是为什么?
                                                                              
                                                                              
(2010年山东东营中考试题)
【解密】第1题,找准答案区间。解答此题主要从第4自然段筛选信息和归纳。第2题,解答本题抓住主要信息“定位机能”,从6段中找到“定位机能”,第7段筛选出有关信息即可。第3题,定位问题答案区间十分必要和必须优先。第8、9自然段是对这一内容的说明、介绍。重点阅读这两个自然段,筛选相关信息,归纳回答即可。第4题,回答本题要从手法、结构、说明方法等方面思考回答。手法上易于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联想,结构上是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说明方法上主要是构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答案】1.①这一说法未能得到证实,所有研究停留于纸面上。②其后的实验以失败告终。③鸟类飞到了磁场异常区,不会晕头转向,而人类靠自身的生物机能很难确定方位方向。(意思对即可。)
2.动物移动时形成力场,定向系统开启——数字信息进入前庭器官“生物罗盘”——通过神经进入动物大脑,由大脑中的“地图”(定位图)来确定方位。(意思对即可)
3.①动物天生具备“导航”能力,人先天缺失这一功能。②人的辨向是“有意识的”,而动物是“无意识的”。③人辨别方向的能力有强有弱,各不相同。动物则是本能。(意思对即可。)
4.①易于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联想,并引出对动物辨别方向问题的解说。②既首尾呼应,又突出说明了动物辨别方向方面独特的机能和独有的天赋。(意思对即可。)
【典例三】
阅读《我国的太空植物》,完成文后题。
我国的太空植物
①“神舟七号”遨游太空,激起人们美好的航天梦。你可曾知道,“神七”升空还可能丰富我们的餐桌呢。精选的农作物种子由返回式卫星或飞船搭载到太空,在微重力、高真空、零磁空间等条件下,就会发生地球上罕见的遗传变异,有可能呈现出一些新性状,产生更多变异性状优异的种子,这些种子再经科学家运用遗传技术精心研究,就能培育出太空植物。目前,我国的太空植物已有芝麻、茄子等系列品种,并且栽遍大江南北。
②“航芝l号”是我国首个航天芝麻品种。l996年,“航芝1号”原种搭乘我国第l7颗返回式卫星上天,在太空特殊环境诱导下,形成了一些突变体。科学家利用这些突变体,历经6年研究,培育出“航芝l号”。2005年,同样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芝麻种子,成功培育出“中 芝13”。航天芝麻除了质优的特点外,与一般芝麻相比产量可增加l0%~20%,经济价值很高。如今,“航芝1号”已遍布江淮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7个省,每年种植上百万亩 ,占江淮主产区芝麻种植总面积的20%。
③除了太空芝麻,太空茄子也是一个优质的品种。它是成功选育培植并顺利进入市场的第一种太空蔬菜。这种茄子成熟时呈紫红色,放到锅里一炒就又变成了绿色。2008年,太空茄子在山东、湖北两省已种植了几百亩。这种茄子产量很高,山东亩产接近1.5万公斤,湖北也能达到1万公斤。更特别的是,割掉茄子的主茎,对菜地追肥,茄子又会很快长出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太空茄子呈紫红色,比普通茄子售价高,但由于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仍供不应求。2002年搭乘“神舟四号”的共有4份农业材料,存活两份,分别被培育出了紫红 色太空茄子和黑色太空茄子。黑色太空茄子有望于2009年通过项目验收并推广种植。
④1996年,食用菌种子也“飞”上了太空。由经过太空之旅的菌种培育出的食用茵,在培养 性状和形态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异。可是,由于在太空中,无法控制试验条件,也无法进行测试,试验的可重复性又非常有限,因此种子的变异就不可预知,这就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没有得到理想的菌种后,这一项目暂时宣告停止。
⑤另外,太空稻、太空椒、太空瓜果等的试验也都在不断探索中,它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走 上人们的餐桌。
⑥随着航天热的升温,太空植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成功进行了卫星或飞船搭载的“航天育种”研究。我国的“航天育种”研究已居世界先进水平,科研人员希望借助太空的特殊环境选育出更多的优异作物,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
(据相关文章改写)
1.仔细阅读第①段,概括培育太空植物的具体步骤。
精选种子→(    )→(    )→(    )→培育出太空植物
2.太空植物的哪些共同优点使它能够迅速推广,“栽遍大江南北”?          
                                                                           
3.文中②~④段大量列举年份,是否表明该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请加以分析。    
                                                                            
4.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中芝13”的产量与“航芝l号”以及其他芝麻的产量相比可增加l0%至20%。
B.已培育成功的紫红色太空茄子和黑色太空茄子在烹饪时经翻炒就会变成绿色。
C.食用菌种子经过太空之旅后,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异。
D.我国科研人员将利用航天技术和遗传技术为我们培育出更多的太空植物。
(2009年陕西中考试题)
【解密】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我国培育的太空植物,这与我国的航天科技息息相关。前3小题是主观性题目,考查了考生概括、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在阅读理解相关段落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是不难回答的。第1小题完全可以照搬原文的词句来填空。第2小题,从列举的几种太空植物与普通植物的对比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第3小题,从几个年份可以看出,它们并不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第4小题是选择题,这也是说明文阅读常见的题型,考查的是提取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本题迷惑性较强,要逐项对照原文相关文字,字斟句酌,以防被“无中生有”“以偏概 全”“偷换概念”等手法蒙蔽而做出错误的选择。A项说“中芝13”的产量比“航芝1号” 和其他芝麻的产量要高10%至20%是错误的,原文是说“航天芝麻”比“一般芝麻”产量可增 加10%至20%。“中芝13”和“航芝1号”都是“航天芝麻”,它们的产量都比一般芝麻高, 二者相比,产量难分上下。B项,原文说紫红色的太空茄子放在锅里翻炒后变为绿色,但并没有说黑色太空茄子有这种特性,属于以偏概全。C项,原文说“由经过太空之旅的菌种培育出的食用菌”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并非是“食用菌种子”发生了 变化,属于偷换概念。
【答案】1.精选种子→(用航天器搭载种子)→(选择变异性状优异的种子)→ (科学 家精心研究、培育)→培育出太空植物
2.质优,产量高,经济价值高。
3.不能表明。因为 这部分内容没有按照培育各种太空植物的先后顺序来安排。
4.D
围猎中考
真题演练
1.(2010,陕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秦  岭
方光华 曹振明
①秦岭横亘于中国中东部,西起甘肃临潭县白石山,东经天水麦积山,穿越陕西,直至河南,全长约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气势磅礴。
②巍峨的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关中盆地“四塞以为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关中“四塞”之东、南、西三塞均由秦岭山脉所成,东边华山、王顺山、骊山,东延为肴山,横亘于黄河与洛水之间;南边太白山、终南山等,雄峙于关中平原的南部;西边岐山、陈仓山等,阻隔于关中西部。另外再加上尧山、黄龙山等逶迤连绵的北部山系,一起组成了关中四面环山的地形地势。在四周绵延起伏、层峦叠嶂的山脉之间,藏有许多雄关险隘。举其要者则有四处:东为潼关或函谷关,南为武关,西为散关,北为萧关。潼关是东部进入关中的天然防线,南依秦岭,北有渭洛并黄河之要,西有华山之屏,东面山峰连接,谷深崖绝,险厄峻极;函谷关则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咽喉;武关是关中的南方门户,建在秦岭南麓陕南商山的谷涧,悬崖深壑,号称“三秦要塞”;散关则西扼关中交通要道,南依秦岭山脉,乃蜀秦往来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另外北方的萧关居六盘山东麓,控扼塞北通向关中之要道。因恃秦岭,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了“制内御外”的绝佳态势。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③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北翼塑造了两条大河——泾水和渭水,秦岭北麓又发源了六条河流——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水,泾水与灞水等六条河流最后一并汇入渭水。八百里秦川即为八水的冲积平原,土质疏松肥沃,地势舒展平坦。早在《尚书•禹贡》中,关中之地即被列为最上等的土地。加上历代所修渠道,如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渠、龙首渠、六辅、白渠等水利工程,以及汉唐诸运河的开通,关中平原的灌溉条件获得扩展,为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张良称关中“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乃“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史记•留侯世家》)。《史记》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货殖列传》)。至隋唐时代,关中仍有“天府”美称。
④秦岭的山林以及河流、湖泊不仅为关中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还改善了关中环境,使得关中气候清爽,山水相间,风景如画。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关中山水也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雅兴,仅一本《全唐诗》就留下诗篇百余首。
⑤由于秦岭与关中的战略地理优势与富庶,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长安政治中心地位前后长达一千一百多年,成为我国建都时代最早、建都王朝最多、定都时间最久、都城规模最大、历史文化遗址最丰富的中华古代首要政治中心。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历史中都极其罕见。以致古人称秦岭为“龙脉”,称关中为中原的龙首。
                                                    (选文有删改)
(1)秦岭有哪些重要作用?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2)第③段结尾引用《史记》中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3).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占据关中,就意味着掌握了天下“要领”,扼制了九州“咽喉”。 (“要领“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
                                                                              
②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官别馆的首选之地。 (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4)下列表述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关中东边有华山、骊山、肴山等,南边有太白山、终南山、王顺山等,西边有歧山、陈仓山等,北部有尧山、黄龙山等。
B.潼关是东部进人关中的天然防线,武关则西扼关中交通要道,散关是关中的南方门户,萧关则控扼塞北通向关中之要道。
C.八百里秦川为八水的冲击平原,其中“八水”指泾水、渭水、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洛水。
D.秦国的郑国渠,汉代的漕渠、龙首渠.六辅、白渠以及汉唐诸运河等工程,为关中平原的农耕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
2.(2010,河北中考)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1)~(4)题。
淘米水的妙用
①淘米水很不起眼,平时常被白白倒掉。可是你知道吗?它在生活中却有许多妙用。
②淘米水是天然的去污剂,与一般的工业去污产品相比,淘米水不仅洗净力适中,而且无任何副作用,比如,浅色衣服用淘米水浸泡一下,然后用肥皂洗涤,就会洁净如新;起霉斑的衣服,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夜,可退斑洗净。又如,面对一堆有油污的碗、碟、瓶子时,与洗洁精相比,淘米水是更好的选择。淘米水经加热后,其淀粉质变性,而变性淀粉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亲水性,所以油污一旦遇到淘米水,就会被淘米水中的淀粉吸附,从而脱离碗碟。
③淘米水是不花钱的化妆品,淘米水里含有淀粉质、维生素、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对皮肤起到保湿、抗老化、美白的作用。经常用淘米水洗手、洗脸,皮肤会变得光滑白皙,淘米水还具有护发、亮发的功效。据说,傣族姑娘的一头秀发就是淘米水的佳作。傣族姑娘常用糯米的淘米水来护发。不过,她们用的淘米水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使用。因为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所以经常用淘米水洗头,可以营养头发,使头发变得乌黑亮丽。如果你想保持美好的形象,又不使身体受到任何伤害,还想节省费用,那么淘米水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化妆品。
④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淘米水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头一两次淘米水含有钾且呈弱酸性加入食盐入药后,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功效。用淘米水加食盐煮开后,外洗或外擦皮肤,对皮肤有比较温和的清洁作用,而且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正常的酸碱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皮肤搔痒,等等。
⑤此外,淘米水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质、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上等饲料;淘米水中含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成分,可用作上好的肥料。
⑥淘米水有如此多的妙用,你还会白白倒掉它吗?
(选文有改动)
(1)请将选文所介绍的淘米水的妙用依次填入下面的方框内。
 
 
(2)傣族姑娘用来护发的淘米水,为什么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使用?
                                                                              
(3)选文④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4)选问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2010,北京中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2)题。
①在城市里,人们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街头雕塑。街头雕塑,指的是在道路两侧或交叉口等位置布设的雕塑。它主要供在道路上活动的用路者观赏。
②街头雕塑一般分为纪念性、主题性和装饰性雕塑。纪念性雕塑一般是以历史上的人或事件为主题,它布设在特定地点,再现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显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民族精神。例如,在都江堰市布设的李冰雕塑,就是为了纪念他在设计都江堰工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主题性雕塑是对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它必须与这些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点明并升华主题。例如,在甘肃敦煌县城有一座“反弹琵琶”雕塑,它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壁画,显示了该城市因拥有莫高窟这一名胜而闻名于世的特色。装饰性雕塑主要用来装饰街道环境,表现的内容比较广泛,体谅也因环境不同而有大有小。
③在现代城市中,布设街头雕塑,重要的是要考虑不同交通特性的道路以及交通环境的视觉特性。快速道路或交通主干道,主要以通行机动车为主,行人相对较少,同时路旁地带位置也不宽。在这种条件下,路边的雕塑再精美,用路者一闪而过,很难获得多少印象。如果在沿途的适当位置布设造型简单、体量较大的雕塑,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生活性道路是以低速交通方式的视觉特性为主,用路者是在低速通过或停下来的情况下,品赏雕塑。在这种条件下,对街头雕塑的要求就不同于前者。如果不考虑上述因素,街头雕塑就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④街头雕塑这一公共性景观能够使城市更具亲和力,它既美化了交通环境,又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城市道路空间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用路者一闪而过”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
                                                                         
                                                                             
(2)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街头雕塑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
【材料一】
大连街头,有一座“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雕塑。1932年,中国首次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大连人刘长春代表中国参赛。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他在短跑预赛起跑时的瞬间,人物形象动感十足。
【材料二】
王府井大街是一条富有北京特色,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街头有一座人力车夫拉洋车的雕塑。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一位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形象。他身穿布衫,手扶车把,身体侧倾,注视前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①材料一:                                                                   
②材料二:                                                               
4.(2010,浙江杭州中考)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①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而入睡做梦,是人人都有的经验。
②梦究竟是怎么回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一种通俗而较为科学的解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梦境,都是大脑活动的反映,总是和人的经历、想象和心理特点有所联的。佛洛伊德认为,梦是心理活动的反映。巴甫洛夫认为,“梦就是过去各种刺激的痕迹,它们现在以最料想不到的方式组合起来”,强调是生理反应。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梦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更确切地讲,是感觉敏锐、情感丰富而擅长形象思维的右脑,在摆脱了善于归讷、判断等逻辑思维的左脑作用时,独立处理资讯的结果。在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交互制约、补充作用,使我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情”合“理”;而夜晚做梦时,左脑休息抑制,右脑就“不受干扰而自由地”处理资讯,往往就会有“情”无“理”,出现许多稀奇古怪,甚至离经叛道的梦境。
③这种非正常逻辑的资讯编辑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或令人惊喜意外、或紧张恐惧、或兴奋行动、或悲戚哀伤的梦而已。而对于诗人、作家、另外一些艺术家或科学家,则可能会是飞来灵感和启示,因此流传着许多梦笔生花的美谈。如庄周化蝶、杜甫梦乡、李贺梦月;莫扎特作曲、梵高作画、斯蒂文森写《化身博士》、凡尔纳写《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都有梦中命笔的传说。
④艺术创作本以形象思维见长,右脑“独创”而命笔,应不算离奇,但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科学家,也因梦而得“科学启示”,似乎有点奇怪。其实深思一下也可明白,科学的发展和突破,很多时候就是要对原有的“科学”要有新的认识,甚至要否定,不太循规蹈矩的右脑往往比左脑更敢于创新、突破。我们都知道有几个著名的“科学的梦”:凯库勒梦见碳原子跳着像首尾相咬的蛇一样的环舞,从而悟出了苯分子的环形结构,从而揭开了有机化学史上的光辉的一页;门捷列夫梦见元素像小孩纵横排列的队伍,导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还有笛卡尔、爱因斯坦……都做过“科学的梦”。
⑤从梦的科学和科学的梦明白梦是怎么回事,也可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清醒的白天不妨大胆突破陈规旧章,突破“逻辑思维”,也许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就会在“白日梦”中给我们灵感和启示。(有删改)
(1)为什么说梦“是大脑处理资讯的一种特殊形式”?
                                                                         
(2)第②段中加点的“合‘情’合‘理’”应如何理解?                      
(3)本文以“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为题有什么好处?                       
(4)文中列举了诗人艺术家“梦笔生花”的故事和科学家的“科学的梦”,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5.(2010,山东烟台中考)现代文阅读。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潮危动物。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  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1)文章说明了                                        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                                       。
(2)根据第①②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3)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                      、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4)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特定的‘使命”’指的是                        。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⑧段中“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中“或许”表猜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说明文语言也可以生动形象,例如第③段中“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像瘟疫一样”等就体现了这一点。
    C.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蜜蜂,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进行说明。
6.(2010,四川成都中考)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1)~(4)题。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   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2)“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                               
                                                                              
(3)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
                                                     
                                                                              
7.(2010,黑龙江哈尔滨中考)阅读《物种灭绝》,回答(1)—(4)题。
物种灭绝
谢小军
    ①现在地球上的物种正处于地质史上又一次大灭绝的时期。世界上11%的鸟类已经踪影全无,非洲一些地方的类人猿减少了50%,亚洲40%的动物和植物将很快消失,到2025年,全球三分之二的海龟也将与我们永别。
    ②这仅仅是本次物种灭绝的冰山一角。科学家估计可能每20分钟就有一个物种灭绝,也就是说一年可能会有27000个物种灭绝,而其中很多物种也许人类还闻所未闻便永远地消失了。
    ③自然灾害是地质史上前五次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原因,但当前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却是由人类所驱动的。
    ④过度地垦荒伐木,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系统。据统计,目前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已被开垦,54个国家90%的森林已经消失。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2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这相当于每小时有六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的雨林在消失。
    ⑤大肆地狩猎、捕捞是物种灭绝的又一原因。美洲野牛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有3000万头,由于不断捕猎,到1890年只剩下了750头;蓝鲸最初有30万头,大肆捕杀使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只剩下了几千头。联合国声称由于过度捕捞,目前海洋中最主要的17种鱼类已有15种数量大幅减少,严重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
    ⑥稀有物种的国际贸易对物种灭绝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国际贸易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100亿美元,它的规模超过了非法军火贸易,仅次于毒品交易。巨大的利益驱使一些盗猎的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如象牙贸易虽在1990年就被国际社会明令禁止,但时至今日每年仍有4000头大象遭到猎杀。
    ⑦环境污染对物种生存而言也是一个严重的威胁。重金属、阻燃剂、合成激素、杀虫剂等到处散播,无处不在;污水、酸雨、放射性废物、油污等正在不断蹂躏着生态系统。
    ⑧可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不理性行为,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面对当前的物种大灭绝,人类如果还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机,还不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那么,今天的物种灭绝就会拉开明日人类终结的帷幕!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有删改)
(1)第①段中加点的“又一次”具体指第几次?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这种国际贸易一年的净利润能达到100亿美元,它的规模超过了非法军火贸易,仅次于毒品交易。      (      )    (       )
(3)人类的哪四种不理性行为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
(4)第⑧段画线句的意思是                           。这句语预示了人类如果任由物种灭绝持续下去的严重后果。
8.(2010,江苏南京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
    ①南京云锦,被誉为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一座里程碑。这一由历史沉淀出的华美织物,在上海世博会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②南京云锦雍容华美,内涵丰富。它用材考究,极为奢华,大量使用金线、银丝、孔雀羽等昂贵材料,生产出来的面料可谓“寸锦寸金”。在封建社会曾成为御用贡品。从色彩上看,整个织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相传玉皇大帝为装饰天宫,命织女们日夜织锦,朝为锦云,暮为绮霞。当人们仰望那满天的霞光异彩时,无不为织女们的心灵手巧而赞叹不已。传说归传说,但南京云锦确如彩云般绚烂多姿,瑰丽华美。从图案上看,形象各异,寓意鲜明。它吸收了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精华,既有象征高洁的莲花,也有寓意多子的石榴;既有龙凤麒麟这等祥禽瑞兽,也有喜鹊鹦鹉之类喜庆小品;既有祈盼长寿的仙翁寿叟,也有活泼可爱的顽童婴孩……无怪乎明末文人吴梅村赞曰:“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③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其织造非常独特,须在5.6米长、4米高、1.4米宽的木质提花机上,由上下两人配合操作方能生产。从设计图稿到完成织物,整个过程如同电脑运算一般精确而复杂。“挑花结本”、“通经继纬”等独特织锦工艺,至今尚不能为现代机器所替代。正在世博会上展出的《九龙图》,更藏玄机。如果变换角度和光线,正中的那条墨绿祥龙便能显现紫、蓝、绿、棕、黑等不同色彩,金翠交辉,奇丽夺目,其精妙的制作工艺唯南京云锦独有。
    ④当然,南京云锦的织造也特别耗时费力。据介绍,两名熟练织工在木织机上配合无间地工作,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诗云:“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这是说织造缭绫的;如果用来形容云锦,则要“扎扎千声不盈寸”了。要是织造大型艺术云锦,耗费的心力更是无法估计。就连六巡江南的康熙皇帝,幸临曹雪芹祖上任职的江宁织造府时,也在诗中感叹“终岁勤劳匹练成”。
    ⑤南京云锦在继承中创新。以世博吉祥物“海宝”为主题的南京云锦装饰画上,设计师以深浅不一的蓝色,勾勒出8个生动活泼的“海宝”形象。每个海宝的色彩造型各异,甚至连勾边的蓝色都有细微区别,让见惯了传统型云锦的人们眼前为之一亮。还有一幅不到一平方尺的云锦,上面惟妙惟肖地织出一座牡丹花掩映的世博中国馆“东方之冠”。其花色的变化,斗拱结构的光影明暗对比,无不精细入微,配合左上角的世博会会标及主题词,颇具收藏价值。这幅小型云锦装饰画,在牡丹这一雍容华贵的传统形象中,巧妙地融入“上海世博会”的现代元素,为南京云锦的传统工艺焕发青春活力提供了借鉴。
    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世博会上尽显风采的南京云锦,不正是南京通向更加美好未来的一张城市名片吗?
(1)阅读第②节,说说南京云锦的“雍容华美,内涵丰富”表现在哪些方面。
                                                                       
(2)第③节介绍《九龙图》有什么作用?
                                                                         
                                                                             
    (3)第④节画线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一天最多也只能织成不满两寸的云锦。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②节插入天女织锦的传说,表现了云锦的瑰丽华美,增强了阅读趣味。
    B.第④节引用“扎扎千声不盈尺”,意在形象地说明云锦织造的精细考究。
    C.由历史沉淀出的南京云锦,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
    D.文章按“总一分一总”的思路介绍南京云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5)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南京云锦“焕发青春活力”?
                                                                         
                                                                             
9.(2010,深圳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地球首个生态城市
①数据表明,目前城市居民正在消耗全球可获取资源的近80%。此外,由于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不少国家的生态建筑学家开始设计建造节能减排、几乎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的生态城市。
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计划2018年在距离首都阿布扎比不远的荒漠上建造一个名叫马思达尔的小型生态城市。城市面积约7平方公里,9万人将在那里工作,包括5万常驻人口。马思达尔市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排放有害物质的城市”。负责这个生态城市建筑设计的是英国设计师诺曼•弗斯特。
③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是:汽车对城市居民来说是不需要的,所有汽车都必须停放在市外停车场,市内交通一律用电瓶车,每150至200米设一个站点。环境保护专家认为,这种设计理念重在大量减少汽车排放的尾气。
④弗斯特认为,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总共才占全球面积3%的城市却消耗了地球绝大部分的资源。根据联合国有关专家分析,到2025年,全世界60%的人将生活在城市,500万和5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将占多数,这种发展趋势迫使大城市尤其要重视生态问题。
⑤《经济周刊》认为,对生态问题的理解首先是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这方面,美国纽约市计划到2012年,1.3万辆出租车将使用混合动力平;同时改造使用天然气和重油的过时电站;普遍使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甚至还可以考虑对安装太阳能设备的房主减少使用税的征收。
⑥参与马思达尔生态城市设计的斯蒂芬•贝林格认为,没有二氧化碳的城市标准是:能源生产和消费达到零指标。设计生态城市一定不能考虑汽车交通,这是基本理念,甚至像德国杜伊斯堡这样的工业中心也可以考虑这样做,建筑物的设计要紧凑,应增加对绿地的投资,搞好市中心周边的交通,主要使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采取这些措施几乎可以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一半。
(选自《海外文摘》2009年第9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①段,说说“生态城市”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
                                                                     
(2)第③段写马思达尔市交通规划的设想,第④段写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请先概括第⑤段内容,然后说说这三个文段之间是什么说明顺序。
                                                                         
                                                                              
(3)第⑤加点的“减少”一词的词性是什么?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减少使用税的征收”的意义。
                                                                         
                                                                              
(4)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请你另外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
                                                                           
10.(2010,福建福州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今天你“低碳”了吗
戎戒
    ①盘点2009年的关键词,“低碳”无疑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碳交易”、“碳汇”等概念正日益进入公众的生活。
    ②所谓低碳,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每个公民都应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改变固有的生活习惯。做一名“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并落实到吃、穿、用、住、行等各个消费领域。
    ③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个人节约一度电、一杯水,意义可能并不显见,但是,人人都自觉践行,汇聚起来,其效益就不可低估。以塑料袋的使用为例,自限塑令执行一年多以来。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2/3左右,相当于节约石油240万一300万吨,减排了二氧化碳120万一l50万吨。再以去年夏季提倡的调高空调温度为例,据测算,当空调从24℃提高到26℃。仅北京就可以节约4亿度以上的耗电量,减排二氧化碳35万吨。单纯的数字只能说明集腋成裘的效益,广泛的宣传发动则会激发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回顾2009年“为地球熄灯一小时”的活动,我国民众表现出空前的关注与支持。在2009年3月28日晚20:30—21:30。诸多夜景工程绚烂的灯光瞬间熄灭,突然的漆黑与静谧却更让人感到美丽与震撼,也展示出广大民众对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无声的支持。也许这一活动所节约的能源无法精确统计,但由此而产生的宣传示范效应却远远大于单纯的数字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④低碳生活是一种观念引领,也是一种自觉行动。不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媒体参与,都应当努力营造“低碳”环境的舆论氛围,向每一个市民普及低碳生活的科技知识,倡导公民养成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妓励“公交优先”,推广示范节能和斯能源汽车;少开私家车,完善试点城区自行车租借服务体系;编制“低碳生活家庭行为手册”。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低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奋节俭的优良品质,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地球家园的关心与爱护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关心与爱护,这正是低碳生活的价值所在。
    ⑤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环保理念。当下不妨先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做起——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l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采汽车减少l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体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低碳生活不仅能够精确计算出人们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够以自己的生活细节的改变来证明:气候变化不只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摘自《科学与文化》2010年第3期)
(1)本文是事理说明文,其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第③段中连举三个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说明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材料链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4)①结合原文,用简洁的语言阐释链接材料中政府提倡的“低碳减排”的含义。
                                                                         
②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生活”的宣传标语。
                                                                          
[真题演练]答案
1.(1)秦岭造就了关中的雄胜(地理优势);秦岭形成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秦岭改善了关中环境;秦岭使关中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首选之地。(答出三点即可)
(2)引用《史记》中的文字,说明了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富饶,增加了说明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①第一问:要点,关键。第二问:说明了占据关中对于掌控天下的重要性。 ②不能。“自古以来”从时间上限定,说明秦岭作为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首选之地由来已久。如果去掉就不能体现这一点。
(4)D
2.(1)作去污剂 作化妆品(护肤美发) 有药用价值(意思对即可)
(2)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意思对即可)
(3)不可以。因为加着重号的词语起限制作用,说明了淘米水药用价值是有限的,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意思对即可)
(4)强调人们要重视对淘米水的使用;呼应开头。(意思对即可)
3.(1)答案示例:如果删去“用路者一闪而过”,其一,就不知道是谁“很难获得多少印象”;其二,用路者“很难获得多少印象”的原因也不清楚了。
(2)答案示例:①“材料一”属于纪念性雕塑。刘长春是大连人,是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这座雕塑安放在刘长春的家乡大连这一特定地点,再现了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景,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纪念性雕塑的特征。
②“材料二”属于主题性雕塑。王府井大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有着浓郁的北京特色,“拉洋车”是老北京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在王府井大街上布设这座雕塑,凸显了老北京风土人情这一主题,具有主题性雕塑的特征。
4.(1)因为做梦时右脑可不受左脑干扰而独立自由地处理资讯。
(2)指白天清醒时由于左、右大脑的交互制约与补充作用,人们的思维、工作和生命合乎常态。
(3)既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启发人们领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
(4)共同之处:都是右脑在摆脱了左脑作用后,获得灵感和启示,有所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启示:在学习、生活中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限制,勇于创新。
5.(1)物种正在加速灭绝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
    (2)a授粉    b农作物    c饲料植物
   (3)列数字    作比较    准确说明了地球物种消失速度之快(评分:3分。每空1分)
   (4)参考答案: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或维持生态平衡)。
   (5)D
6.(1)谈了三个方面:①从碳足迹谈什么是低碳生活;②个人日常生活可以减少碳排量,选择低碳生活;③面对高碳生活应利用碳中和进行补偿,降低碳排放。(要点概括恰当即可)
(2)两个“更多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它强调了与生产棉布衣服相比,生产化纤衣服将带来更多的碳排放。说明了生活中通过选择衣服也可以选择低碳生活。(语意相近即可)
(3)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运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说明了生活中个人是可以选择低碳生活的;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让人们更具体,更明确地知道了那一种烹饪方式更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助于人们在生活中有效地选择低碳生活(语意相近即可)
(3)①高碳生活是无法回避的,必须正视,因此写高碳生活是对前面低碳生活内容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全面、完整。②高碳生活通过补偿可以降低碳排放,因此谈高碳生活有助于加强对“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这一认识的理解。(语意相近即可)
7.(1)第六次
(2)列数字  作比较
(3)过度地垦荒伐木;大肆地狩猎、捕捞;稀有物种的国际贸易;环境污染。
(4)现在的物种灭绝就是将来人类灭亡的开始
8.(1)用材考究,极为奢华;色彩金碧辉煌,流光溢彩;图案形象各异,寓意鲜明。(意对即可)
(2)以《九龙图》为例,意在说明南京云锦工艺高超,巧夺天工。(意对即可)
(3)不能删去。“最多”,界定数量,更能准确说明南京云锦织造特别耗时费力。(意对即可)
(4)B
(5)在继承中要有创新;在传统内容中,融入现代元素;使用现代科技,提高生产效率。(意对即可)
9.(1)节能减排、几乎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有害物质(包括二氧化碳)
(2)第⑤段写纽约市的减排计划(或减排措施)。逻辑说明顺序。
(3)“减少”的词性是动词。意义:鼓励市民积极安装太阳能设备,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答案接近酌情给分)
(4)示例:①使用节能灯  ②减少公共场所照明时间  ③限时限温使用空调  ④安装生活用水循环使用的设施。(合理即可)
10.(1)倡导人们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
    (2)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3)作比较。突出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举例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列数字。通过列举数字准确有力的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写出其中两种即可)
(4)①减少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意思对即可)
②示例: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
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
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637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