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体

2012届高考语文社科文复习测试题(带参考答案)

| 点击:

【www.doubiweb.com--教育文体】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
    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衡量诗人的造诣,首先要看对①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诗人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②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才具有诗的价值。我们不能认同抹杀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关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新诗应是诗意本体与③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
    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与“外形式”(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实际上,诗的外形式与内形式是不可分的。“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显影,形成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据。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成了空壳。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的建构,而对“外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也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因缺乏“内形式”(也有诗情虚假的原因),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一首优秀的诗歌,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高度融合。
    新诗语言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既要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从大众口语和民歌民谣中汲取活力,又要善于从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接通新旧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既要从寻根探源中发掘汉语诗意(诗性)的闪光点,在打破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的诗体格式,又要将汉语诗歌艺术置于世界诗歌艺术的潮流中,从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诗歌语言艺术的对话中显示出新异感和光色。 
    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是一组矛盾。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能够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获取诗歌创造的
155
自由。亦如跳舞,一旦谙熟舞步,即可从别扭进入自由的状态。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
1.在第1自然段作者写到“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一句,
  (1)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6字)
(十七)1.答案为:(1)诗体语言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语言形式;
  (2)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lO字)
(2)提出全文的论点(或中心论点、基本看法)
2.在第2自然段指出了新诗形式要素间的关系,它们的正确关系具体是什么?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12字)
2.答案为:(1)“外形式”与“内形式”不可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25字)
(2)无“外形式”,“内形式”失去依托;无“内形式”,“外形式”成空壳。
3.第2自然段里“空壳”一词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2字)
  3.答案为:“空壳”指缺少“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的语言形式,或不能抒发诗人心灵情怀的语言形式。
4.第4自然段中说:“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字)
   4.答案为:为使新诗创作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要高度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
5.根据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A  E
  A.忽略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就是抹杀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
  B.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方面。
  C.从古典诗歌中寻根探源,不只是指向古典诗歌学习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
  D.诗人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是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显现;诗人的造诣就在于既能熟练掌握新诗语言的规则性,又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怀。
  E.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是诗人在创作实践中,认识由模糊到逐步清晰的过程。
    (十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意境的意义
宗白华
    龚定庵在北京,对戴醇士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学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本文的千言万语,也只是阐明此语。
    恽南田《题洁庵图》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指唐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将以尻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韫糠,淖约冰雪。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
    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于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王安石有一首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曰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像,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桶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1.文章第2自然段引言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请作概括解释。(不超过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1.答案为: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把人类最高的心灵映射到实境上,创造出意境。
156
2.第3自然段引言说“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请结合“景”与“情”作解释。(不超过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案为:因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
3.作者举王安石诗为例,是要从什么角度论证意境?(不超过6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案为:从文字的角度。前几例都谈绘画。
4.关于“意境”,根据选文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指在客观环境之外能重新发现一种灵奇——即意境。
  B.艺术境界主干美也即是在说意境主干美。
  C.王安石诗前三句虽然全是写景,但景中却寓着情,待到末一句一点,便创现了一种意境。
  D.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是说自然风景本身就包含着心灵的境界,因而也是一种意境。
  E.“鸢飞鱼跃”虽是客观景象,但因渗透了主观生命情调,故而是一种意境。
4.A D。A.“在客观环境之外”不对;D.“自然风景本身就包含着心灵的境界”不对。
    (十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
杂    言
——关于著作的
    作品遭人毁骂,我们常能置之不理,说人家误解了我们或根本不了解我们;作品有人赞美,我们无不欣然引为知音。但是赞美很可能跟毁骂一样的盲目,而且往往对作家的心理更坏,因为赞美是无形中的贿赂,没有白受的道理,我们要保持这不该受的赞美,要常博得这些人的虽不中肯而颇中听的赞美,但不知不觉中迁就迎合,逐渐损失了思想和创作的主动权。有自尊心的人应当对不虞之誉跟求全之毁同样不屑理会一不过人的虚荣心‘总胜于他的骄傲。
    在斯宾诺沙(spinoza)的哲学里“心”跟“物”是分得清清楚楚的;他给“物”的定义是:只有面积体积而绝无思想。许多言之有物的伟大读物都证明了这个定义的正确。
    任何大作家的作品,绝不能每一部都好,总有些优劣不齐。这当然是句老生常谈,但好像一切老生常谈无人把它挂在心上。我们为某一部作品写得好因而爱好他的作品,这是人之常情。不过爱上了作者以后,我们每每对它起了偏袒,推爱于他的全部作品,一股脑儿都认为是《圣经》宝典,催眠得自己丧失了辨别力,甚至不许旁人有选择权。对莎士比亚的bar— dolatry就是个例子。这可以算“专家”的职业病,仿佛画师的肚子痛和女佣的膝盖肿胀;专门研究某一家作品或某一时期作品的人,常有这种不分皂白的溺爱。专家有从一而终的贞节,死心塌地的忠实,更如卑士麦所谓,崇拜和倾倒的肌肉特别发达,但是他们说不上文艺鉴赏,正像沙龙的女主人爱好的是艺术家,不是艺术,或影剧迷看中了明星,并非对剧艺真有兴趣。
    “文如其人”这句话靠不住。许多人作起文来——尤其是政论或硬性的学术文字——一定要装点些文艺辞藻,扭捏出文艺姿态,说不尽的搔首弄姿。他们以为这样才算是“文”。“文如其女人”似乎更确切些,只希望女人千万别像这种文章。
1.文中“他的骄傲…‘伟大读物”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1.答案为:①“他的骄傲”:作者对于自己作品的自信;②“伟大读物”:作者有思想、有个性的创作;批评家客观、言之有物的评价文章。
2.作者用“画师的肚子痛与女佣的膝盖肿胀”比喻了文艺批评中怎样的一种具体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案为:批评家对自己所喜爱作家的作品的溢美、“溺爱”。
3.作者为什么对“不虞之誉”疾恶如仇?(不超过15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案为:使作者丧失了思想和创作的主动权(或:个性和创造性)。
4.下面对本文内容和写作方法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既批评了“不虞之誉”,也批评了“求全之毁”,论述全面、周详、深刻。
  B.莎士比亚的bardolatry并不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C.全文重点在一、三两段;二、四两段可看做“辅助性文字”,或补充证明某一观点,或作延伸,连带批评了相关的某种现象。段间隔行形式与题目内容保持了一致。
  D.无论是作家作品,还是文艺批评,都要讲究良好文风,“文如其女人”“搔首弄姿”,最不可取。
  E.作者提倡:作家要写真实,不媚俗;批评家要讲客观,不溢美。
4.A、E。A.全文主要批评了“不虞之誉”;E.“作家要写真实,不媚俗”,文中无根据。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639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