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议论文-科研论文: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及能力养成

| 点击:

【www.doubiweb.com--发展改革】

科研论文: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及能力养成

【摘要】

    3到6岁是儿童建立规则的关键期,他们在这一阶段开始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规则行为习惯,这对于儿童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则意识对儿童适应社会和集体生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践教育中往往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跟儿童自身相关也与家长和教育管理有关,本文试着从儿童自身出发、与儿童密切相关的家园、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管理出发去分析和探讨,以期提高儿童规则意识的教育。

 

【关键词】

     规则  幼儿  教育  方法

 

一、规则意识概述

(一)规则及规则意识的含义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和准则。它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彼此的约定。[1]而规则意识是指社会个体关于规则的认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并且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它是由规则认知、规则情感、规则意志、规则信念诸因素组成的。

(二)幼儿园阶段儿童规则意识教育的目的
幼儿园阶段儿童的各项能力都处于萌芽阶段,要对他们进行规则意识教育,从横向上说主要是让他们理解规则、建立规则意识,在规则意识的指引下学会遵守规则以及对违规行为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进一步讲就是,以对规则的正确理解为基础,儿童主动建构规则意识,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规则意识指引儿童遵守规则行为,根据一定的规则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生活中的违规行为。从纵向上说规则意识教育有利于健全儿童的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健全儿童人格也就是使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全的人,在智力和体力上都符合社会生活要求的人。而社会性的发展是从几方面来说的,第一,儿童的交往能力。交往是在遵守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开展的,如尊重对方隐私、不乱碰别人东西等。发展儿童的规则意识可以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适应社会生活。理解和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儿童才能快速的适应社会生活。第三,享受一定的自由。规则和自由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这一通过人们的实践来证明,自由,是有一定限制的自由,能让幼儿认同的自由。[3]儿童有了一定的规则约束,才能谈所谓的自由,否则就不是真正的自由。如儿童的集体游戏活动,确定集体活动的规则并遵守,集体游戏才能顺利的开展,相反无秩序、无组织的游戏活动是很难长时间进行下去的。

(三)幼儿园阶段儿童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规则的建立与社会生活有密切的关系,首先,规则意识教育可以使儿童更好的适应环境。社会生活由一条条的规则建立起来的,然而幼儿园规则的建立是经过长时间的验证才形成今天的基本行为规范等。唯有遵守了这些,儿童才能拥有井然有序的生活,进而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所以可以这样说,规则环境不适应,儿童要想发展就是空中造花园式的幻想。其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经常说一句话是: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任何的行为习惯都离不开长期的教育和引导,尤其是对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更需要成年人的提醒和监督,适当的给他们做做榜样示范,让他们效仿成人遵守规则的行为,对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有促进作用的。最后,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保持。亲社会行为是指试图帮助他人或某个团体,使他们收益的任何行为,包括助人、慷慨、牺牲等等。[4] 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从小耳濡目染身边的亲社会行为,做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和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小的亲社会行为涉及到对待身边亲近的人,大的亲社会行为就涉及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生存。没有好的亲社会行为,很多事情做起来会很费力,如果影响太大甚至可能影响社会交往和个性的发展。让儿童从小践行亲社会行为对他们规则的教育也是一个巩固的作用。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需要接触的东西及学习的事情越来越多,面对这些他们不仅需要慢慢去适应,而且要在社会中互动实践,从而保持良好的

亲社会行为。

二、幼儿园阶段儿童规则意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规则制定不合理。我们知道的不合理规则通常有专制性和命令性,专制性规则是规则制定者自己制定的规则,由他决定儿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做。命令性规则规定着幼儿的底线,要求幼儿一定做到或不做某事。此外,还有一个先在性规则,就是指先于相应的行为、活动、组织而存在的规则,该规则对相应的行为、活动、组织起调控作用。[7]通常我们会在幼儿园听到教师对儿童说不许、不要等话语,在家里父母也经常说一些类似的话语,他们的这一做法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他们为了自己好管理,为了达到某些目标采取了高压管控的手段,而且把自己定位在至高无上的管理者地位,认为自己可以让儿童怎么干就怎么干,唯有儿童听从了他们的话规则教育才算成功了。他们片面的认为严格控制住儿童,不许他们违背自己的话就算是规则教育了。如幼儿园班级观察中经常见到有新来的儿童因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一直哭个不停,先开始的时候老师会哄一阵,并提出在班上不能哭的要求,可是如果那个儿童一直哭的话老师就会下不许哭的命令,还威胁要是再哭就不让见爸爸妈妈。“不许在幼儿园哭”这样的规则违背了儿童哭的天性,也使得老师的教育能力显得很微弱。

    2.家园规则教育分离。家园规则教育分离是指家庭和幼儿园在规则教育思想、内容、目标及规则行为的培养和监督上处于分离状态。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教育态度与观念的错误不统一,是造成幼儿规则意识混乱的实际原因。所以仅仅在幼儿园中强调规则意识是不够的、片面的,家园合作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他的发展自然应当是持续的、稳定的。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儿童的行为都不应该表现出太大的差别,可是在家长的反馈中经常被提到的却是儿童在家里的行为表现和在幼儿园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有些儿童在幼儿园是教师眼里的乖孩子,不仅听话而且乐于助人,在各方面的表现都赢得了老师的称赞。可是就是这样的“乖孩子”在家长眼里却是十分头疼,他们霸道、不守规则,对父母的态度也是爱理不理,完全不像老师眼里那个“乖孩子”。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儿童之所以会表现出如此有差别的行为,是因为儿童利用教师和家长在规则教育上的分离,投机取巧并从中获利。如幼儿园规定公共区域不能跑,儿童利用家长不知情,随意在公共区域乱跑,也可以得知幼儿园的规定出了幼儿园被他们也完全抛之脑后。他们这样的行为迫使家长跟在他们后面保护,而自己却觉得在公共区域奔跑很好玩。

3.规则遵守不严格。规则遵守不严格是指家长和教师对于儿童遵守规则方面的行为要求不严格。幼儿园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完全形成规则意识,对于规则遵守的程度也就跟教师和家长的要求有很大关系。幼儿园班级通常有三个教师,主班、配班和保育员。在幼儿园实习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当主班老师在教室里时,几乎每个儿童都严格遵守规则,可是当主班老师有事出去,教室里的秩序就开始有变化。如果配班老师严格一点的话秩序还算能控制得住,可一旦配班老师稍一放松,儿童便趁机违反规则,表现在随意走动或是说话上。当然这样的情况也有例外,但是了解过其他班的情况后发现几乎每个班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的情况。经过分析得出主班老师在规则的要求上比配班严格,所以儿童严格遵守规则,而配班的要求没有主班严格,儿童就便表现出随性行为。儿童规则行为的变化在家庭里也是一样,父母双方只要有一方不严格要求,儿童便在不严格的那方放松自己,做出违规行为。

4.规则执行过于表面化。规则执行表面化是指家长和教师在儿童执行规则中只注重形式上的规则统一,而不是让儿童真正的去遵守规则。拿具体的事例来说,幼儿园规定区域活动结束要让儿童把物品归位,而且活动结束后老师还会进行检查。尽管区域活动每天都开展,可是物品归位的这条规则,执行起来却不尽人意。于是老师们开始做一些表面工作,一边检查一边帮忙收拾区域的物品,他们的目的就是使幼儿园的这条规则在形式上有所统一,也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

(二)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忽视幼儿天性。天性是人自身的自然,尊崇天性就意味着看重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就意味着尊自然,去枷锁,崇个性,尚自由。自然的东西就是最真的东西,天性的自然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一旦违背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就要相应的付出一定的代价,就像前面制定出的不合理规则一样,当制定太多的不合理规则后,儿童就被束缚起来了,不仅身心受到限制,而且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活波好动是儿童的自然天性之一,家长和老师一味通过制定专制性、禁止性规则限制儿童的活动,就会使儿童缺少活力,使本该通过活动获得的知识经验被无情夺去。游戏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在游戏中学习和生活是幼儿园阶段儿童的主要方式。教师在活动前讲解规则而不是在活动中指出儿童的违规行为,这就造成儿童对规则讲解和规则行为的分离,他们难以理解老师讲述的规则和什么样的行为有关,要想实现教育目标就困难的多。相反倘若儿童违反了规则在给他们指出,这样既可以指导儿童的活动,又能通过活动理解规则,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缺乏家园之间的合作。幼儿园和家庭在空间上虽属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但服务的对象却都是儿童,共同的目标也都是为了让儿童有一个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但是,儿童在幼儿园和家里的表现反差太大的话我们是否该想想原因了。首先,我觉得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差别太大的话,儿童便无从判断谁对谁错,这样也容易让儿童的规则概念产生混淆。其次,教师和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儿童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提醒和帮助就容易出现双行为,在幼儿园做一套,在家里做另外一套。因为他们面对教师和家长的不同规则无从判断对与错,不得已才做出双行为。第三,规则教育是一件长久性的事,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幼儿园教师的规则教育除了集体教学活动外还需要儿童在实践生活中去巩固和应用,规则实施中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适当指引,对于违规行为的监督也需要教师和家长来进行。否则一系列的教育就不完整,规则教育目标也不算真正完成。

3.规则意识教育欠缺。一个人的规则意识由规则认知、规则情感、规则意志和规则信念等因素构成。良好的规则行为是以规则意识为基础的,正确的规则认识是规则意识形成的第一步。儿童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规则行为是因为第一,对规则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不知道规则一旦确定下来就要一直遵守。第二,儿童轻易违背规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体验到规则所带来的好处,也就是对规则没有情感上的认识。比如老鹰抓小鸡游戏,没有小鸡们排队的规则,老鹰抓小鸡就轻而易举,游戏的趣味性也自然少了很多。第三,当儿童对规则有了情感上的认识之后,还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一直遵守下去,如若只是偶尔的遵守,那说明他们的规则意志不够坚定。第四,儿童能够长期遵守规则只能说明他的规则认知、规则情感和规则意志形成了,但并不代表他的规则信念也形成了。只有在困难和诱惑的挑战下,我们才能知道儿童的规则信念是否已真正形成,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才能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形成稳固而持久的规则信念。

4.缺乏有效的规则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是指教师和家长在儿童规则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对公民规则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论文中42%的人认为大家不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原因在于管理者的监管不力。[10]规则行为多少与管理严格宽松有关当家长和教师面对少量儿童的时候,在规则执行上还是会严格要求的,毕竟按照规则进行管理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环节。但是当面对越来越多儿童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就觉得力不从心,于是各种表面工作浮出水面。针对问题中教师在物品归位上的表面工作,分析其原因还是与教师执行力度中的管理有关。我们知道一个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27天,对于一个新规则要使儿童形成习惯就需要教师的长期坚持。教师除了在形成习惯过程中提醒儿童,还得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督,尤其是有些儿童对违规行为的辨别能力弱,容易进行效仿,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坏习惯。问题中的教师就是缺乏类似的管理,缺乏对儿童的严格要求和监督,所以才造成了很多的表面工作。

三、幼儿园阶段儿童规则意识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尊重儿童天性制定合理规则
天所赋予人的就是天性,依据天性进行教育才是科学合理的教育。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理所当然要依据儿童的天性制定规则,从而开展各项教育活动。

1.授权性规则。授权性规则把是否采取某种行为的权利授予当事人,由当事人决定做还是不做,并以许可的形式表达。在儿童自己决定做某事的过程中,体现儿童的意愿和能动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儿童中心”的思想。[11]儿童天性好动就让儿童自己决定是否开展活动,当然并不是说家长和教师就可以完全的放任不管,相反是让儿童在合理范围内授予儿童决定权,让他们自己决定做或不做某事。比如户外活动,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些有安全措施的活动供儿童自由选择,家长和教师把选择的自由权授予儿童,这样既保证了儿童天性,又满足了他们的意愿。

2.提倡性规则。提倡性规则是以一种提倡的语气,表示希望、期待,要求幼儿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但不强求幼儿一定做或不做。[12]提倡性规则是教师、家长和儿童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平等地位的体现,他们之间通过提出倡议形成互动,建立朋友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促进儿童的各项发展。问题中由于幼儿园新来的儿童不适应新环境在教室里哭,教师除了命令性的规定之外,还可以和儿童建立平等关系,运用朋友式的身份给予关心和安慰,最后再提出倡议,以此制止儿童哭闹行为。

3.后起性规则。后起性规则是指某些行为发生之后,为了控制这些行为而确立的规则。[13]后起性规则其实也就是平时常说的及时教育,儿童违反了规则再进行教育要比单纯的进行说教效果好得多。儿童开展游戏活动,是游戏活动本身的魅力吸引着他们,儿童爱玩游戏的天性谁都阻止不了,但是后起性规则可以解决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因违规行为所带来的阻碍,而它的益处也就是帮助儿童顺利开展游戏的同时实现规则教育的目标。

(二)寻求家园合作
1.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是指转变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教育观包括教育认识、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统一教育认识首先要让家长和教师进行沟通达成统一见解,这也是开展后续家园合作的基础。其次,有了教育认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态度的支撑去实施,不然教育认识工作就只是空中楼阁。最后,没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家园之间的规则教育还是会大打折扣的。儿童观是指以儿童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开展教育活动,如果忽视儿童的主体地位,那么再好的规则教育也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2.寻求家园合力。家园合作是指家庭和幼儿园为了更好地服务儿童而建立的合作关系。他们之间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系,通过这些联系确立共同目标,探讨教育方式、途径以及共同寻求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家园之间的合做潜力巨大,合作的形式也可以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实现及时、有效的合作,教师的现代化教育资源通过传播也可以在家庭里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家长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分享。

3.形成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指家长和教师通过交流之后达成情感上的一致和统一。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要形成情感共鸣,最好的情感沟通就是爱儿童,如果没有对儿童的爱,又怎么让彼此之间进行合作沟通,他们的目的又都从何而来。所以爱是家园合作的基础,也是形成情感共鸣的基础。教师要爱每个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家长也是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爱,才在情感上有了认同,最终形成了彼此之间的情感共鸣。

(三)开展实践教育
1.教师开展专门的主题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主题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教师专门的主题教学活动围绕规则这个主题开展,在开始活动前可以了解一下儿童对规则了解多少以及了解的程度如何,适当的可以让儿童通过家长的帮助收集一些资料或是相关的实物。当主题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要注意与儿童多互动,尽量让儿童自己去体验和感受,以便规则在他们身上留下更深的印象,也便于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去巩固和应用。在规则教育内容上一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活动,二要尽量选择离儿童生活比较接近的方面进行教学。还有教师一定要清楚的知道开展规则教育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因为太小儿童没兴趣,太大儿童又理解不了。

2.在交往活动中习惯规则。幼儿教育的能力目标,包括幼儿社会交往规则认知能力和规则实践能力,大部分是在交往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中形成的。[14]拥有良好的品质是社会交往的基础,良好品质也就是儿童规则行为的表现。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儿童学习成人的规则,模仿成人的行为习惯,进而运用在自己的实践交往中。这样的学习过程儿童完全是自主自愿的,他们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己交往的需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慢慢的习惯了规则的遵守,于是成人给予他们适当的夸奖,在整个交往过程中他们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3.在游戏活动中内化规则。内化是将一个本不属于自身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在认知方面,内化是一种将外部的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之中。[15]规则的内化要考虑儿童与规则之间的关系,游戏规则中的内化首先要考虑儿童是否对游戏感兴趣,是否能吸引到他。其次,游戏的难易程度也是规则内化要考虑的关系之一,太难不易于儿童游戏,要达到游戏中规则内化自然是不太可能,但是太容易儿童又会觉得没意思,所以适合于儿童年龄阶段的游戏才能达到规则内化的要求。再次,游戏中的愉快体验与规则内化也有很大的关系。儿童在游戏中得到愉快体验的同时也是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体现,这时的规则非但没有阻碍他们的游戏,而且给他们的游戏增添了别样的乐趣。最后,游戏中的规则是否有用对内化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试想一下,规则如若对游戏没多大作用,那么儿童凭什么去发现它进而要去内化它呢?况且,儿童的游戏并不是单纯的一次性活动,制定得规则不同,游戏的效果也迥然不同。

(四)增强管理的科学性
科学管理是对于家长和教师在儿童规则执行中的管理。幼儿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一旦错过关键期便很难再达到。所以在儿童建立规则意识的关键期里,对他们规则行为的管理也需小心翼翼。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脑子是录音机,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要做好榜样啊!”从以下三方面来说,第一,规则要求要一致。既是指对儿童规则行为上的要求一致,也是指在任何条件下规则的执行一致,不能一会儿一个要求,让儿童认为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第二,儿童的规则行为还没有养成习惯之前需要成人的提醒,因为他们的规则意识还很淡薄,对于规则只是有一个初步的概念,而且并不是认识了规则就能对规则行为一直遵守下去,所以必要的提醒对他们的规则行为能够起到很好的一个作用。第三,监督儿童的规则行为,对于他们形成习惯是一个有效的措施,而且也符合长时间养成行为习惯的这个特点。

总之,幼儿园阶段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出现的问题,通过分析主要通过尊重儿童天性、寻求家园合作、开展实践教育和增强规则管理的科学性去解决。此外,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不仅需要长期的坚持,还需要我们下定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决心,唯有此,新的、高度的规则认同感才能存在于新生一代的观念里,我们未来规则教育的发展才会更令人向往。

[参考文献]
[1][15]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6(9):

45-46.

[2]李和民.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中国林业教育, 2007(1):49.

[3]李娟.蒙氏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建立的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7(7):40.

[4]吴念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历史与培养[J].福州师专学报,2002(4):62-66.

[5] [6] [7] [11] [12] [13] 张小翠. 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基于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研究[D]. 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8]施宝莉.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规则执行能力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8):487.

[9]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9.

[10]高滢.对公民规则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11(6):277.

[14]王燕平.幼儿交往规则意识和交往规则能力的培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8.

[16]周彦,孙喜华.家庭教育中幼儿规则养成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1(2):101.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9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