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演讲稿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考点优化训练题(有答案解析)

| 点击:

【www.doubiweb.com--学生演讲稿】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瘦骨嶙峋的农民,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剥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解读能力。“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表明农民没有余粮,生活困苦。结合材料中时间,可知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B、C、D三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吻合,都排除。
答案: A
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两个时间“1920年”“1922年”。1920年,苏俄正在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921年,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C、D与史实不符,都可以排除;B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的具体内容。
答案: B
3.(2011•湘潭模拟)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
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解析: 由于生产力落后和战争创伤,苏俄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办法最终失败,开始转向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发展,以最终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四项中只有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答案: B
4.(2011•安徽宣城文综卷)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而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了A项的任务;新经济政策基本完成了B、C两项的任务。因此,正确的选项是D项。
答案: D
5.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 该题考查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由材料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材料描述的只是工业经济结构,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不能体现A、C两项的内容;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故D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答案: B
6.(2011•安徽六校联考)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坦克、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队列,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的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解析: 两个国家计委人员的破坏力超过核武器的破坏力,暗喻计划经济体制是苏联发展的桎梏,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答案: B
7.(2011•山东潍坊一模)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而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项错误,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答案: B
8.(2011•浙江丽水文综卷)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趋于崩溃,而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
A.农业集体化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 D.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
解析: 本题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考查苏联经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借鉴作用。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是由于美国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盲目扩大与人民实际购买力降低之间的矛盾加剧,美国可以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D
9.(2011•江苏南京二模)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解析: 由“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知斯大林模式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B项正确;由“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和“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可知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中的“持续发展”的表述显然错误。
答案: B
10.赫鲁晓夫的外孙女赫鲁晓娃在2007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其外祖父不应成为一个罪人,甚至认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是20世纪俄罗斯四起重大事件之一(其他三件为1917年十月革命,1945年战胜纳粹德国,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赫鲁晓娃观点的历史依据是(  )
A.赫鲁晓夫最早破除个人迷信 B.赫鲁晓夫推出“玉米运动”
C.赫鲁晓夫导演了古巴导弹危机 D.赫鲁晓夫扩大企业自主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赫鲁晓娃肯定了其外祖父《秘密报告》的做法,认为其是“20世纪俄罗斯四起重大事件之一”。与1917年十月革命,1945年战胜纳粹德国,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三件大事的影响程度相提并论。主要是因为《秘密报告》最早破除个人迷信,促进了改革的进程。
答案: A
11.(2011•浙江杭州文综卷)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解析: 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答案: B
12.(2011•广州模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斯大林模式”这个词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提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实质上是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1•栖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余粮征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苏维埃纸币快速贬值。瞿秋白在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看到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
材料二 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材料三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的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唔!多得很呢!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苦尔斯克(即库尔斯克)农民对于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很满意。商业也活跃了起来,商店、面包房、咖啡馆也都开张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严峻形势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克服困难?实行这项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3)材料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经济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有何启示?(4分)
解析: 回答第(1)问要结合所给材料,根据“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收归国有”分析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以及“不愿意要卢布”分析出生活物资的严重匮乏和卢布的贬值,联系教材归纳出原因;第(2)问根据“粮食税”推断出列宁要实行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第(3)问概括材料分析出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市场的繁荣;第(4)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 (1)严峻形势: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所需的各种生活物资严重匮乏,货币贬值,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原因: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严重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8分)
(2)措施:新经济政策。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4分)
(3)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苏俄经济迅速恢复,物质(商品)开始丰富,受到工农群众的欢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4分)
(4)实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启示: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4分)
14.(2011•广州市调研)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它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4分)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6分)
(4)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认识。(2分)
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依据材料,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
分析合理性: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世纪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8分)
(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其他表述,言之成理)
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4分)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答出三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6分)
(4)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
第二层次:对现象背后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第三层次:能作出正确的、概括性的评价。(2分)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yjg/603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