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知识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物质的检验课时检测题(附答案)

| 点击:

【www.doubiweb.com--党团知识】

第二节 物质的检验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012•广东高考)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溴水鉴别苯和正己烷
B.用BaCl2溶液鉴别SO2-4与SO2-3
C.用浓HNO3与Cu反应制备NO2
D.将混有HCl的Cl2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除去HCl
2.(2012•宁波八校联考)下列实验操作与预期实验目的或所得实验结论一致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或结论
A 同温下测定相同浓度的Na2CO3和Na2SO3溶液的酸碱性 比较硫与碳的非金属性强弱
B 向含有少量FeCl3的MgCl2溶液中加入足量Mg(OH)2粉末,搅拌一段时间后过滤 除去MgCl2溶液中少量FeCl3
C 常温下,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说明常温下Ksp(BaCO3)<
Ksp(BaSO4)
D C2H5OH与浓硫酸170 ℃共热,制得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溶液 检验制得气体是否为乙烯
3.已知:①向KClO3晶体中滴加浓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②向NaI溶液中通入少量实验①产生的气体,溶液变黄色;③取实验②生成的溶液滴在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实验①证明Cl-具有氧化性
B.实验②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1
C.实验③说明KI被氧化
D.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ClO-3 > Cl2 > I2
4.为确定下列置于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变质,所选检验试剂(括号内物质)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Na2SO3溶液(BaCl2溶液)  
B.FeCl2溶液(KSCN溶液)
C.漂白粉(稀盐酸) 
D.NaOH溶液(氢氧化钡溶液)
5.(2012•山东高考)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2-4
C.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6.(2012•江苏高考)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CuSO4溶液 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B 向溶液X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X中一定含有SO2-4

C 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溶液中通入适量CO2气体 出现白色沉淀 H2SiO3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
D 向浓度均为0.1 mol•L-1NaCl和NaI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  Ksp (AgI)
二、双项选择题
7.(2012•临沂一模)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①Na+、②Ba2+、   ③Cl-、④Br-、⑤SO2-3、⑥SO2-4中的若干种,依次进行下列实验,且每步所加试剂均过量,观察到的现象如下:
步骤 操作 现象
(1) 用pH试纸检验 溶液pH大于7
(2) 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CCl4层呈橙色
(3) 向(2)所得的水溶液中加入Ba(NO3)2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4) 过滤,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产生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肯定含有的离子是①④⑤
B.肯定没有的离子是②⑤
C.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①
D.不能确定的离子是③⑥
8.(2012•北京石景山模拟)根据下列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 装置 实验现象 结论

左边棉球变为橙色,右边棉球变为蓝色 氧化性:Cl2>Br2>I2

左边烧杯铁表面有气泡,右边烧杯中铜表面产生气泡 活动性:Fe>Al>Cu

白色固体先变为淡黄色,后变为黑色(Ag2S) 溶解性:AgCl>AgBr>Ag2S

锥形瓶中有气体产生,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酸性:HCl>H2CO3>H2SiO3
三、非选择题
9.(2012•北京东城区一模)牙膏是由摩擦剂和一些可溶于水的物质组成。常用的摩擦剂主要有:CaCO3、Al(OH)3、SiO2•nH2O、Ca3(PO4)2。资料显示:Ca3(PO4)2高温不分解;Ca3(PO4)2和CaHPO4不溶于水;Ca(H2PO4)2溶于水;Ca3(PO4)2+4H+===3Ca2++2H2PO-4。
(1)为测定某牙膏的酸碱性和摩擦剂的主要成分,甲同学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
①取一小段牙膏与一定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用pH试纸测定滤液酸碱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相应操作),读出其pH接近8;
②若向①所得不溶物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得到澄清溶液,有气体产生,则产生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向①所得不溶物中加入NaOH溶液,经测定,不溶物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③取②中加稀盐酸后所得溶液,加入过量NaOH溶液,观察到最终有沉淀生成,生成该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根据上述实验,摩擦剂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2)乙同学用如下装置(已检验气密性,夹持装置略)通过测CO2的质量来计算牙膏不溶物中CaCO3的含量。
 
①滴加稀盐酸之前的部分操作:打开弹簧夹,通入N2一段时间;再将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连接在整套装置上。按此顺序进行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上述装置重复几次实验,所测样品中CaCO3的含量均偏高,若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没有失误,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③设计实验不用其他任何试剂(仪器可任选),仅用牙膏不溶物样品测定摩擦剂中CaCO3含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不必填具体操作)。
10.(2012•合肥质检)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加碘食盐中碘酸钾进行研究,查阅资料得知:碘酸钾是一种白色粉末,常温下很稳定,加热至560 ℃开始分解。在酸性条件下碘酸钾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与氢碘酸、过氧化氢等物质作用,被还原为单质碘。
(1)学生甲设计实验测出加碘食盐中碘元素的含量,步骤如下:
a.称取w g加碘盐,加适量蒸馏水溶解;
b.用稀硫酸酸化,再加入过量KI溶液;
c.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物质的量浓度为1.00×10-3 mol•L-1的Na2S2O3溶液滴定[滴定时的反应方程式: I2+2S2O2-3===2I-+2S4O2-6]。滴定时Na2S2O3溶液应放在____________(填“酸式滴定管”或“碱式滴定管”)中,滴定至终点时消耗Na2S2O3溶液20.00 mL,其终点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碘食盐样品中的碘元素含量是________ mg/kg(以含w的代数式表示)。
(2)学生乙对纯净的NaCl(不含KIO3)进行了下列实验:
顺序 步骤 实验现象
① 取少量纯净的NaCl,加蒸馏水溶解 溶液无变化
② 滴入淀粉-KI溶液,振荡 溶液无变化
③ 然后再滴加稀H2SO4溶液,振荡 溶液变蓝色
请推测实验③中产生蓝色现象的可能原因: ___________;根据学生乙的实验结果,请对学生甲的实验结果作出简要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通常用电解KI溶液的方法来制备碘酸钾,电解过程中请你帮助学生丙设计实验来判断电解是否完全。仪器不限,可选的试剂:淀粉溶液、H2O2溶液、稀硫酸。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11.(2012•漳州质检)某研究学习小组为探究Fe3+离子是否能氧化SO2,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假设实验中所用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1)甲同学利用以上实线框内装置制取SO2并进行探究实验。
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③反应一段时间后,甲同学取装置C中少量溶液,往其中加入HCl酸化的B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他得出结论:  Fe3+可氧化SO2。
(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严谨,他用以上虚线框内装置替代装置A,先使装置E内试剂反应一段时间后,关闭活塞1,打开活塞2,又反应片刻后,取装置C中少量溶液,往其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观察到KMnO4溶液紫红色褪去。由此他得出结论:Fe3+已被SO2还原成Fe2+。
①该实验制H2时需用浓硫酸配制450 mL 3 mol•L-1的稀硫酸,配制中所需的玻璃仪器除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需______________________。配制过程中若其他操作无误,但没有洗涤烧杯与玻璃棒,则所配制溶液的浓度会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②在该实验过程中H2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认为甲、乙的实验均不严谨,为此他沿用乙同学的实验装置及操作,重新实验。待装置F内反应一段时间后,取装置C中少量溶液,往其中加入HCl酸化的BaCl2溶液,得出与甲同学相同的结论。请你分析回答:
①甲同学实验不严谨的原因是______(选填字母)。
A.SO2溶解量太小
B.SO2不与Fe3+发生反应
C.H2SO3与BaCl2不反应
D.装置中的空气与SO2进入水中也可生成H2SO4
②乙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严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3.(2012•安徽高考)亚硫酸盐是一种常见食品添加剂。为检测某食品中亚硫酸盐含量(通常以1 kg样品中含SO2的质量计),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流程:
 
(1)气体A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为防止煮沸时发生暴沸,必须先向烧瓶中加入________,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写出甲方案第①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
(3)甲方案第②步滴定前,滴定管需用NaOH标准溶液润洗,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盐酸代替稀硫酸处理样品,则按乙方案实验测定的结果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5)若取样品w g,按乙方案测得消耗0.010 00 mol•L-1I2溶液V mL,则1 kg样品中含SO2的质量是________g(用含w、V的代数式表示)。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鉴别、制备、除杂等实验方案的评价,考查考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将溴水分别加入苯和正己烷中,苯和正己烷都能浮在溴水上,都不能因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水褪色,都能将Br2从溴水中提取出来,分层等现象完全相同,因此不能用溴水鉴别,故A错;BaCl2溶液与两种离子发生如下反应:     “SO2-4+  Ba2+===BaSO4↓,SO2-3+Ba2+===BaSO3↓”,产生沉淀均为白色,因此不能用BaCl2溶液鉴别,故B错;浓硝酸与铜发生如下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因此可用于制备NO2气体,故C正确;混合气通入饱和NaHCO3溶液时发生如下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Cl2与水反应可生成HCl,进而与NaHCO3反应,故不能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l2中混有的HCl,D错。
答案:C
2.解析:Na2CO3中硫元素为+4价,不是硫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 A项不正确;B项利用Fe3+水解,可以将MgCl2溶液中的FeCl3除去,正确;C项由于Na2CO3饱和,导致部分BaSO4转化为BaCO3,不能说明Ksp(BaCO3)和Ksp(BaSO4)的大小关系,不正确;D项气体中除乙烯外,还有SO2,二者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不正确。
答案:B
3.解析:实验①证明Cl-具有还原性,故A错;实验②中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故B错;实验③并不能说明KI被氧化,因实验②中发生反应2NaI+Cl2===2NaCl+I2,故C错。
答案: D
4.解析:Na2SO3易被O2氧化成Na2SO4,但两者均可与B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A项错误;Fe2+被O2氧化成Fe3+,Fe3+遇到KSCN溶液显血红色,B项正确;漂白粉中的Ca(ClO)2与空气中的CO2、H2O反应生成CaCO3,加稀盐酸后有气泡产生,C项正确;加氢氧化钡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NaOH吸收空气中的CO2产生了碳酸钠,D项正确。
答案:A
5.解析:SO2使品红溶液褪色,利用的是SO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不能说明其具有氧化性,A项错;溶液中含有SO2-3时,加入酸化的Ba(NO3)2溶液也会出现白色沉淀,B项错;Fe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为NO,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C项错;HCl、NH3极易溶于水,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气体溶解,液面迅速上升,D项正确。
答案:D
6.解析:本题考查实验过程的现象及结论分析。A项,蛋白质中加入NaCl发生盐析,加入CuSO4发生变性,错误;B项,若溶液X中含有SO2-3,加入稀HNO3,则会被氧化成SO2-4,而与Ba2+生成沉淀,错误;C项,反应方程式为:CO2+H2O+Na2SiO3===H2SiO3↓+Na2CO3,该反应发生的原理为强酸制弱酸,即酸性:H2CO3>H2SiO3,错误;D项,反应总是向着生成更难溶的物质的方向进行,由于AgI的溶度积比AgCl小,所以优先生成AgI,正确。
答案:D
二、双项选择题
7.解析: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说明可能是SO2-3水解使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中肯定存在SO2-3,由于Ba2+与SO2-3不能共存,故肯定不存在Ba2+;而阳离子除了Ba2+,只有Na+,根据溶液呈电中性原则,可知Na+肯定存在;向溶液中滴加氯水,再加CCl4振荡,静置,CCl4层呈橙色,说明溶液中含有Br-;由于滴加氯水引入了Cl-,故原溶液中Cl-是否存在不能判断;由于加入稀硝酸时能将SO2-3氧化成SO2-4,故SO2-4是否存在也不能判断。
答案:AD
8.解析:A项,只能证明氯气的氧化性比溴单质、碘单质的强,不能证明溴单质氧化性比碘单质的强,A项错误;B项,在稀硫酸中,铝比铁活泼,铝为负极,铁为正极;在稀硫酸中,铁比铜活泼,铁为负极,铜为正极,能证明铝、铁、铜的活动性依次减弱,B项错误;C项,淡黄色是溴化银,黑色是碘化银,溶度积较大的难溶电解质转化成溶度积较小的难溶电解质,C项正确;D项,由于盐酸有挥发性,氯化氢能使硅酸钠溶液变浑浊,所以,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中少量氯化氢,确保实验结果真实,由强酸制弱酸推知,氯化氢、碳酸、硅酸的酸性依次减弱,D项正确。
答案:AB
三、非选择题
9.解析:(1)测定溶液pH,抓住取、沾、滴、读、记等要点;在不溶物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固体质量不变化,说明氢氧化铝、二氧化硅不存在。碳酸钙与盐酸产生气体,Ca3(PO4)2+4HCl===2CaCl2+Ca(H2PO4)2,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不是氢氧化铝,沉淀可能是磷酸钙、碳酸氢钙,氢氧化钠过量,不存在确磷酸一氢钙:3Ca(H2PO4)2+12NaOH===Ca3(PO4)2↓+4Na3PO4+12H2O,由此推知:牙膏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和磷酸钙;(2)本实验定量测定二氧化碳质量,必须将装置内原来的空气排尽,因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先通入氮气目的是增大装置内气体压强,将空气排出。从装置图看,碳酸氢钠溶液用于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NaHCO3+HCl===NaCl+CO2↑+H2O,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使测得的二氧化碳质量偏大;碱石灰与空气接触,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使测得的二氧化碳质量偏高。可以用热重法测定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即高温灼烧碳酸钙样品至恒重,称量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固体质量差等于二氧化碳质量,进而计算碳酸钙质量分数。
答案:(1)①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滤液,滴在pH试纸上,经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后 ②CaCO3+2H+===Ca2++CO2↑+H2O
③2H2PO-4+3Ca2++4OH-===Ca3(PO4)2+4H2O
SiO2•nH2O、Al(OH)3
(2)①避免碱石灰吸收装置中原有空气中的CO2 ②干燥管中的碱石灰吸收空气中的CO2或H2O NaHCO3溶液除HCl时产生了CO2 ③称量不溶物样品在高温下完全分解前后的质量
10.解析:(1)因S2O2-3水解Na2S2O3溶液呈碱性,故Na2S2O3溶液应放在碱式滴定管中;步骤a、b中发生的反应为:5KI+KIO3+3H2SO4===3I2+3K2SO4+3H2O,所以待测溶液中含I2,加淀粉后待测溶液呈蓝色,滴定终点时I2完全被S2O2-3还原为I-,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由5KI+KIO3+3H2SO4===3I2+3K2SO4+3H2O和I2+2S2O2-3===2I-+S4O2-6可得:n(KIO3)=13n(I2)=16n(Na2S2O3)=16×20.00×10-3 L×1.00×10-3  mol•L-1=16×2.00×10-5 mol,所以加碘食盐样品中的碘元素含量为16×2.00×10-5mol×127 g•mol-1×103 mg/g10-3w kg=1 2703w。
(2)实验③中产生蓝色现象的原因是:I-在酸性条件下能被溶解在溶液中的O2氧化成I2;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导致甲同学的实验中待测溶液中I2的浓度偏大,从而使实验结果偏高。
(3)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根据I-在酸性条件下能被溶解在溶液中的O2氧化成I2和I2遇淀粉溶液变蓝来设计。
答案:(1)碱式滴定管 蓝色变无色,且保持半分钟不变色 1 2703w
(2)I-在酸性条件下能被溶解在溶液中的O2氧化成I2 甲同学的实验结果可能偏大
(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取少量电解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先滴加淀粉溶液,再滴加稀硫酸酸化 若溶液变蓝则电解不完全,若无明显现象则电解完全
11.解析:(1)①硫酸的酸性强于亚硫酸,硫酸与亚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Na2SO4+SO2↑+H2O。②装置B的作用显然是防止倒吸;(2)①要配制450 mL 3 mol•L-1的稀硫酸,由于实验室中无450 mL的容量瓶,故应选用500 mL的容量瓶;配制过程中未洗涤烧杯与玻璃棒,会造成溶质损失,致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②乙同学用H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以防止发生反应2SO2+2H2O+O2===2H2SO4;(3)①乙同学设计用H2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来改进甲同学的实验,正是对甲同学实验不严谨的改进,因为SO2溶于水生成H2SO3,装置中的O2会把H2SO3氧化成H2SO4。②丙同学对乙同学实验的改进也正是乙同学实验不够严谨之处,因为Fe2+能使KMnO4溶液褪色,SO2也能使KMnO4溶液褪色。
答案:(1)①Na2SO3+H2SO4===Na2SO4+SO2↑+H2O ②防倒吸
(2)①500 mL容量瓶 偏低 ②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3)①D ②SO2也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12.解析:本题为定量实验,主要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仪器的使用、实验方案的分析,同时考查考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运用文字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进行有关计算的能力。(1)亚硫酸盐与稀硫酸反应生成SO2气体。为防止液体加热时暴沸,一般可加入碎瓷片(或沸石)。因定量实验,需考虑减小实验操作误差,通入N2可将生成的SO2全部赶出,保证SO2被吸收液全部吸收;(2)SO2具有还原性,可被氧化剂H2O2所氧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H2O2===2H++SO2-4;(3)用标准液润洗滴定管时,务必注意最后将润洗液从滴定管下端放出,而不是从上口倒出;(4)用盐酸代替硫酸,生成的SO2气体中混有少量HCl,因SO2用碱液吸收后需再用盐酸调节溶液至弱酸性,因此混合气体中含有HCl,对实验结果无影响;(5)反应为H2O+SO2-3+I2===SO2-4+2I-+2H+,n(SO2)=n(SO2-3)=n(I2)=0.010 00 mol•L-1×V×10-3L=V×10-5 mol,因此1 kg样品中含SO2的质量为V×10-5mol×64 g•mol-1w g×1 000 g=0.64Vw g。
答案:(1)N2和SO2 碎瓷片(或沸石) 使产生的SO2全部逸出
(2)SO2+H2O2===2H++SO2-4
(3)向滴定管中注入少量标准液,倾斜转动滴定管润洗全部内壁后从尖嘴放出液体,重复操作2~3次
(4)无影响
(5)0.64V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77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