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资料

2015年秋学期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及答案|2015年秋学期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 点击:

【www.doubiweb.com--试题资料】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显著体现是“大团圆”的结构模式。这自然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相契合。戏曲“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的结局遵循着古人对于“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的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也同样体现着“悲者必终于欢,离者必结之以合”的“天圆地方”的审美轨迹。
    剧作家对于“大团圆”结局的追求是由作家自身地位低下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在我国古代,戏曲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受到“正统文学”的排斥。元代时,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限制汉人参加科举考试,大量的丈人失去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仕途的唯一道路,因此只能流落于坊间妓馆,以写词曲为生。《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以至明清律法仍有这样的条例。在这样的境遇下,剧作家则选择用笔来抒发自己的苦闷,消解现实的残酷,因此在戏曲中往往以“大团圆”的形式来寄托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表现对因果轮回的期盼。
    “大团圆”模式适应观众的审美期待,体现着老百姓对于美好世界的憧憬和想象。只有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圆”结局才能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把观众带入冲淡、平和的心理状态。李泽厚对这种“中和为关"的审美观念这样论述:“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的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和冲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是一种中和艺术。   
    中国戏曲始终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紧密联系。在戏曲中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必然是戏曲的旨归。这一诉求直接外显为戏曲的大团圆结局。中国人的特点是爱憎分明,戏曲中也往往体现的是善与恶、忠与奸、正与邪等对立面的斗争。观众不仅要求欣赏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要看到剧作家对事件的评价。因此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往往意在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明有王法,暗有鬼神”,告诫人们时时刻刻要做一个好人。
    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也刺激了通俗文学的繁荣。中国戏曲的显著特点就是其强烈的民间性,因此,剧作家的写作意图必然要从观众的欣赏意图出发,反映观众的审美趣味。演员表演惟妙惟肖,唱腔优美,故事吸引人,这都是观众需要的,而给戏曲中的人物安排一个合理的结局,更是观众所关心的。从我国戏曲的审关心理来看,观众看戏的主要目的是消遣娱乐,希望在繁重的劳动之余通过戏曲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解脱,而不像西方戏剧那样进行沉重的道德说教和宣讲。
1.下列有关中国戏曲追求“大团圆”结局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达了中国古人对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
    B.剧作家地位低下,向往美好世界,期盼因果轮回。
    C.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劝诫世人为善。
    D.反映观众的审美趣味,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史•刑法志》记载过词曲作者因被诬告而被处死的事。
    B.元朝统治者推崇正统文学,戏曲备受排斥。
    C.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需要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圆”结局。
    D.戏剧的功能是消遣娱乐,给观众以精神的享受和解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审美需求的角度看,相对于演员的表演技艺,中国观众显然更关注戏曲中人物的命运。
    B.在我国古代,文人获得仕途的方式较单一,当科举考试之门向他们关闭,文人的结局就会很糟。
    C.《窦娥冤》中窦娥平反昭雪,《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这都是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体现。
D.中国戏曲是随着城市的繁荣而繁荣的,具有强烈的民间性,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河南大治。迁陕右四川宣抚使。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
                                                     (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B.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C.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D.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惟中有胆有才,深受朝廷器重。他二十岁即被派往西域,圆满完成使命;晚年担任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蒙、汉军队将帅都归他指挥管辖。
B. 杨惟中保护文脉,重视文化建设。元军占领宋朝枣阳等地后,他搜罗当地名士和儒学著作,为宋代大儒周敦颐立祠,建立太极书院,弘扬儒学。
C.杨惟中惩恶保民,决不姑息迁就。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残酷,残害百姓,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杨惟中将其处死,河南由此清明安定了。
D. 杨惟中大智大勇,善于招降安抚。金朝余党大肆作乱,朝廷会集各道的兵力征讨却没能取胜,他前往劝谕,劝降了他们的首领,余党都被平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5分)

(2)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南 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这首诗作于诗人去世前一年,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长安在北,长沙在南。
8.“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写了怎样的图景?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5分)

 

9.“百年歌自苦”,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苦中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一分)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                   。”
(2)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且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                 。”
(3)《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相约未见倍增愁情的句子是“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
    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B.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分)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6分)


(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分)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真正的读书,需要一种不急不躁、不愠不火的从容心境。在淡泊的氛围中,上溯远古、下及未来,含英咀华,沉思遐想,思绪跟随古色古香的书味尽情飞翔,内心就会进入一种清静、清幽的幸福境界。
B、曾几何时,我们崇拜美国式的消费方式。今天,这一切终于在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颠覆了,美国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一课。相比美国人,中国人一直生活得谨小慎微,总是在不停积蓄着,以备不时之需。
C、村言俚语同样存在微言大义,作为识字不多的农村老太太,景海鹏之母仍毫不犹豫地将亲手哺育的儿子,分为“自己的儿子”与“国家的儿子”,并将感情天平倾向后者,支持海鹏投身航天事业。
D、近日,五风十雨的天气让河北省城不少的树木遭了殃,倾斜、倒伏甚至折断的现象频频发生。为此,石市园林绿化管理处迅速启动了园林防洪抢险紧急预案,派出的园林抢险队,驾着吊车、铲车、运输车,上街清理被大风刮倒的树木。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针对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的情况,教育部提出了“就近入学”的办法,本意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学区房竟然疯狂上涨,“就近入学”大有“价高者得”的趋势。
B、日子总是像指尖滑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会,在似水流年的涤荡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越发历久弥新。
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两句诗正是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最终没能归隐山林的真实写照。
D、鉴于《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对普通市民比较陌生,我市相关部门加大了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以便顺利推进登记工作。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名运动员。       ,        ,        。       ,          ,       ,否则就会很累,很难。
  ①也不必担心输在了起跑线上,就一定赶不上前面的选手
  ②但你必须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并坚持不懈地跑下去
  ③因此,不能苛求自己一定跑在前面
  ④由于每个人基础不同,素质不同,训练方式不同
  ⑤只要我们不断地拼搏,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就一定离目标越来越近
  ⑥才能更好地跑完全程
A、③④②⑤①⑥              B、④③⑤⑥②①
C、④③①⑤②⑥              D、③④②⑥①⑤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有用的事,事实却证明一辈子都毫无价值;    (1)     ,留下的东西后人却受用无穷。人人力争上游自然是好,否则也不会有这30余年经济奇迹。但有用之学主宰一切,成功学成了时代主旋律,   (2)  :心中欲念太强,步子太大,动作难免变形。社会“上火”了需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无用的事,关心点与己无关的事。    (3)    ,缓焦虑症,与自己和解;后者解毒,消化社会戾气,与社会达成和解。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遵义海龙囤遗址”为开头,概括文段主要内容。要求:①要点齐全;②不超过50字。(5分)
     7月4日电 位于今天贵州遵义市郊的巨型军事城堡海龙囤,是一段历史传奇活生生的见证。7月4 日,在德国波恩举行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海龙囤作为中国三大土司遗址之一“申遗”成功(另两处为湖南永顺彭氏老司城遗址和湖北咸丰唐崖覃氏土司城址)。这是中国申报成功的第48处世界遗产。
作为国内已发现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由于地处黔西北交通不便的绵延大山中,知道海龙囤的人不多,不过这也使得它漫长的城墙、雄伟的关隘、古老的石道、倾圮的宫殿等,都还保持着明代的样貌。自元代建立土司制度以“羁縻”西南少数民族政权,历经明清两代漫长、艰难而血腥的“改土归流”,至新中国成立,土司制度最终消亡,有700年的历史。遵义也因此成为有两个不同项目分别成为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地貌)和文化遗产的城市。

                                                                                节选自《中新网》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60分)
  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瓣花代表一个梦想,每根刺昭示一种现实。
                                               ——法国作家阿尔弗莱•德•缪塞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年级语文答案
1、A.不是原因。“大团圆”结局遵循着……的生命感悟
2、C. A曲解文义。《元史 刑法志》所记为法律条文,不是事情;且非“词曲作者被诬告”,而是他们在词曲中诬伤他人。B.“元朝统治者推崇正统文学”,于文无依据。D.以偏概全,中国的戏曲主要为消遣娱乐,而西方戏剧要说教宣讲。
3、B.“我国古代”应为元代,“就会很糟”太绝对。
4、D
5、A 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6、 C “杀人之夫而夺其妻”的是郭千户而不是刘福。
7、(1)(杨惟中)邀请儒士赵复、王粹等在书院讲学,他于是通晓圣贤之学,慷慨激昂地想用圣贤之道助益国家。( “延”“通”“济”各1分,大意2分)
       (2)我并非喜欢杀戮,国家没有法纪,致使这种贼人残害良民,(百姓们)无处控告,即使我不想除掉他们,行吗?(“好”“虽”“去”各1分,大意2分)
译文:
杨惟中字彦诚,是弘州人。金朝末年,以孤儿的身份侍奉太宗,懂得读书,有胆略,太宗器重他。他二十岁的时候,奉命出使西域三十多个国家,宣扬国威,发布政令,让他们都登记户口设置属官,然后才返回,皇帝于是有重用他的意图。
皇子阔出征伐宋朝,命令杨惟中在军中行中书省事。攻克宋朝枣阳、光化等军,攻克光、随、郢、复等州,以及襄阳、德安府,共获得名士数十人。收集程颢、程颐的著作送往燕都,建立宋朝大儒周敦颐的祠堂,建立太极书院,邀请儒士赵复、王粹等在书院讲学,杨惟中于是通晓圣贤之学,慨然想以圣道助益国家。杨惟中任中书令,太宗去世,太后临朝听政,杨惟中一人以宰相的身份负担天下大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行不法,皇帝诏令杨惟中代皇帝前去宣扬政令,安抚百姓,杨惟中审讯之后将其处死。金朝灭亡后,金朝将领武仙在邓州溃败,余党逃散于太原、真定之间,占据了大明川,使用金朝开兴年号,人数达到数万,抢掠数千里。皇帝诏令会集各道的兵力进讨,没有战胜。杨惟中执符节前往劝谕,其首领投降,其余党全部平定了。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的身份镇守金莲川,有权设立衙署和任命官员。于是在汴梁设立河南道经略司,奏请任命杨惟中为经略使,让他在唐、邓、申、裕、 嵩、汝、息、亳、颍等州屯田。刚灭金时,由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残酷,欺压残害金朝的遗民二十多年。杨惟中到任后,召刘福来听训,刘福称病不来。杨惟中在座位上放了大木棒,又召他,让人对刘福说:“你不听命令,我就要以军法来处治。”刘福不得已,有数千人护卫着来见杨惟中,杨惟中便手握大棒将他打倒。几天后刘福死了,河南由此清明安定。杨惟中改任陕右四川宣抚使。当时各部队的将领横行奢侈,侵害百姓,有个叫郭千户的尤其厉害,杀人之夫而抢夺其妻,杨惟中将其处死示众,关中于是秩序安定。杨惟中对人说:“我并非喜欢杀戮,国家没有法纪,致使这种贼人残害百姓,百姓们无处控告,就算我不想除掉他们,行吗?”
己未年,世祖统率东路军,奏请任命杨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让他建立行御史台,因在世祖之先启行,宣布朝廷的恩泽信誉,蒙古、汉军的各部队将领都听从他的节制。部队返回时,杨惟中在蔡州去世,时年五十五岁。
8.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枫树成林(描述1分):一幅明媚迷人的春光图(归纳1分)。整首诗反映的是诗人衰病时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诗歌却以明媚的江上春光开头,这样以乐景写哀,让哀把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产生了先扬后抑的艺术效果(结合全诗说情感内容1分,说乐景写哀或先扬后抑之类手法1分),诗人正于这强烈的反差中展现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恼(归结综述1分)  答案语意近似即可。另,从触景伤情的角度分析作答亦可酌情给分。
9.① “偷生”两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长年颠沛流离的羁旅悲愁之苦(1分);② “老病”两句表现了诗人年老多病、按理北归长安却南征衡湘的命运坎坷之苦(1分);③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生苦吟,不被理解赏识之苦(1分);④虽然如此,但“君恩北望心”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报效朝廷的情怀(2分);⑤整体用语鉴赏素质1分。(答案语意大体对即可)
10.(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1.(1)选B给3分,选E给2分,选C给1分。(A项“王运熙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不准确,与另外几位学者做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见解独到,自成一家。C项“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的说法不准确。前两个,可以说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48平方米的旧房子时间很久。D项这句话表明王运熙专心学问,甘于淡泊,他认为学术研究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
(2)①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
②引用詹福瑞、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体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和治学精神,;
③使文章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3)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2分)
主要学术创新:
①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
②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③对“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学术创新理解2分;后面三个例子及解说各2分,答出两个即可得满分。)
(4)“平淡”指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
①王运熙先生的为人,甘于淡泊,安贫乐道。
②先生的治学态度,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或: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或: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
①学术贡献。主持语言文学所,先后编辑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②学术创新。忠于学术,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产生很大的影响。
③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共8分)
12、D(五风十雨:指风调雨顺,而该句将此望文生义成“多风多雨”的恶劣天气之意了。)
13、C  A.搭配不当,“学区房”不能“疯狂上涨”,当改为“学区房价格竟然疯狂上涨”。B.语义重复,“越发”和“弥”重复。D主客倒置,可改为“普通市民对《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比较陌生”。
14、C
15.(1)有的人一辈子都想做点无用的事
(2)又使当今社会如一个典型“上火”型社会
(3)前者清心
16.要点:申遗成功、七百多年历史、完整的土司城堡
17.作文构思提示:
  这是一个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题,而且从整体上来理解,蕴含着一个关系性话题:梦想与现实。有的同学可能抓住“生活如同一朵玫瑰”这句来立意,那就应该想想,缪塞为什么这样比喻生活。他之所以把生活比作玫瑰,那是因为他认为生活中有梦想,有现实;梦想像玫瑰花瓣,现实如玫瑰花刺。
可从整体上作如下立意:既要有梦想,又要立足现实(依托现实)。若抓住“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这句,可侧重“梦想”作如下立意:(仅作参考)
让梦想照亮(改变)现实。要知道越是现实如刺,越需要有梦想来激励自己指引自己。现实难免让人沉沦,只有心怀梦想,才能拥有一个美丽人生。之所以感到生活美好,那是因为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有梦想。
若抓住“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这句,可侧重“现实”作如下立意:(仅作参考)
立足现实或依托现实,才能实现梦想。梦想再美好,如不立足现实,梦想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人只有经受严峻现实的考验,才能开出最美的人生之花。
 

本文来源:http://www.doubiweb.com/wmgw/785824.html